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三联生活周刊专题 > 正文

殷墟遗址发掘遭遇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5:56 三联生活周刊

  殷墟78年发掘史,绝大多数时候是配合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因为资金瓶颈,考古人员很难主动发掘。多年不懈的发掘是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先决条件。这一进程中值得记录的地标是安钢和小屯村。没有安钢迅疾连绵的基建工程,或许殷墟的发掘要比现在慢很多年。但安钢扩建留下的现实是,诸多殷墟遗址不复存在。与安钢不同的是,小屯村在殷墟发掘过程中完全被动。这个因甲骨闻名却被殷墟遗址逐年蚕食了2/3土地的村庄,在外界的名气和它的经济实力形成了巨大落差。

  记者◎王家耀

  殷墟遗址上的小屯村

  企业拆了,养殖业停了,土地没了,1/3的村民还搬家了。说起殷墟申遗对小屯村的影响,何永献称上面4句话就是最好概括,也是小屯村的现状。何的身份是小屯村党支部书记。“当然,申遗成功也会带来一些发展机会,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掌握在村民手中。”更加现实的是村里的土地越来越少,未来村民肯定还要面临搬迁。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肯定是好事,发掘殷墟也是,毕竟殷墟是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何永献坦称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这样的宣传、这样的观念,这些年来他和村民们也早已接受。可作为一个980多人村庄的负责人,他必须要考虑村民生计,殷墟的考古发掘正在一点点“蚕食”他的村庄。

  这样的“蚕食”早在1908年,罗振玉考证出小屯村为甲骨产地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罗振玉同时确定了小屯即为商朝后期的政治中心——殷墟所在地。从那时起,小屯村就告别了3000多年的宁静。先是当地村民刨坑挖土寻找甲骨,之后有大批的古董商贩专门在小屯驻扎,雇人挖掘寻找甲骨,之后是1928~1936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正式发掘。但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发掘,那个年代对土地的控制相对松散,土地也相对富余。上世纪80年代包田到户后,土地有了严格的限定。

  全村一共只有600多亩土地。1988年,殷墟博物苑征地104亩,政府按照一亩地1万元给予补偿。随后殷墟遗址又租用村里300亩,租期为27年,一年一亩地1200元。村里一亩地留200元,其余1000元分给被占地的村民。村庄占地100多亩。村小学占地20多亩。何永献解释说,1979年以前,小屯、花园庄、小庄、王裕口、四盘磨5个村庄是一个大队,后来分开,但5个村庄只有一所小学,设在小屯。社会科学院安阳考古站还占了几十亩土地,这些土地都是不能给村里带来任何收入的,算作公益事业了。最后瓜分下来,真正的责任田只有130多亩,分到村民手里,每人只有三分半土地,很多后来嫁过来的媳妇或者新出生的孩子都没有土地。同样因为殷墟发掘、申遗,搬迁了部分村民的花园庄村,每人还能分到七分地。

  这样的占地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社会科学院安阳考古工作站副队长徐广德介绍说,殷墟遗址范围的扩大是个渐进过程,很多时候是在被动发掘中,发现了有价值的古迹,这才加以保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考古工作重点在小屯、侯家庄、后岗等地,那时候,对殷墟只有一个点的概念,也谈不上保护,更多是发掘。到了50年代后期,社会科学院安阳考古队提出了探索殷墟范围与布局的课题,在配合基建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新遗址。1961年,殷墟和故宫、

长城等一起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殷墟外围区。殷墟范围大致被确定为24平方公里,1976年在小屯西北的岗地上发掘了妇好墓。在孟宪武的带领下,安阳市文物队在殷墟外围区南面的戚家庄、郭庄、刘家庄、徐家桥一带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了许多遗址与墓葬。这样殷墟文化分布的范围就向南扩展,达到了30平方公里。到1999年洹北商城的发掘,殷墟遗址达到了36平方公里,整个殷都区一共69.5平方公里,殷墟遗址占了一半左右。

  整个小屯村处在殷墟重点保护区内,几乎每次配合基建的发掘都会发现有价值的遗址或文物。按照谁发掘谁出钱的原则,村民要建新房,就必须请考古队先进行钻探考察,这样就必须出一定费用。这样的费用往往不是小数目。徐广德解释说,考虑到小屯村村民的经济实力,考古队给了最大限度优惠,一般只收取人工费。考古队本身经费也很紧张,况且这样的发掘都要雇请大量技工和民工。这样的现实下,不时会有一些村民偷偷建房,等考古队和文物部门发现时,地基、院墙都已经建好了。“总不能让他们拆了重新勘探吧?再说考古队也没有执法权。”徐广德说,这样的“先斩后奏”往往都是趁考古队负责人不在安阳的时候进行。有一年,考古队队长唐际根短暂离开安阳,等他回来,小屯村冒出了好几个新楼地基。与此相对应的是,小屯村本来准备将唐际根评为第一位荣誉村民,何永献称,当时市委宣传部的证书都做好了,但因为出了这样的事情,后来就不了了之。

  土地不断减少,但村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并没有显著提高。当然,考古还是给村民提供了一些工作岗位。部分村民为考古队打工,每天能收入二三十元,殷墟博物苑也雇用了一些妇女帮助打扫卫生、除草,但这些工作临时性很强,并不能保证收入。“三分半地连口粮都不够,村民各显神通呗!”何永献指着桌上的地图说,“城乡结合部,打工的机会多一些,蹬个三轮也勉强能养家糊口。”

  殷墟申遗成功后,小屯村计划在殷墟路上搞一个旅游纪念品市场,同时在洹河上搞游船。何永献说,村里对发展旅游纪念品市场根本没有信心,但除了旅游,其他产业都受到了限制。2004年,殷商文化节时,村里曾经在殷墟路上搭了30多个帐篷,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比如青铜制品,当时生意不错。但文化节一结束,生意就不行了,算下来,并没有赚多少钱。唯一遗留的好处是,一些外地人租用了村民的独院楼房,开了几家殷商文化纪念品店,租金一年2万多元,但这毕竟只限殷墟遗址公园门前的几户。不论是旅游纪念品市场还是游船,都要靠村民搞。村里是没钱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协调,帮助村民贷款。

  “五六年前,村里还算可以,每年能有40多万元的收入。”在何永献的描述中,比起那些“吃安钢”的村子虽然不行,但好歹也能给村里做一些公益事业。村里原来规划得很好。1998年即任村主任的何永献如数家珍,西边是四五家企业,三轮车厂、家具厂、化工厂等;中间是养殖业,20多户养殖猪、鸡、狐狸等;东边是花卉基地,有8户。一个三轮车厂一天能生产四五百辆三轮车,解决村里100多名妇女的就业问题。关键是三轮车厂租用了村里的土地,一亩地一年5000多元。村里只有一个村办企业皮革厂,效益很差,因此出租土地的收入成了村里重要的收入来源,这笔收入每年有40多万元,完全可以应付村里的公益支出及村干部的工资。

  2001年,申遗开始后,安阳市政府提出整治殷墟周边环境,不仅关停搬迁了所有企业,就连殷墟公园南门西侧的70多户村民也举家搬到了3公里外靠近殷都区行政中心的小屯新区。此后村里一下子陷入困境,每年只能收入12万元。窘迫的程度如何?何永献举例说,村里村干部加上雇用的司机等一共十五六人,每年需要发放的工资10多万元,村里的钱用完必须的开支后,根本不够发工资,只能发一半。

  相对来说,村里没钱还不是何永献最担忧的。更紧迫的是,由于限制建房,未来几年,村里新增人口的住房问题才是真正难以解决的。政府帮助建设的小屯新区一共有250多套楼房,每套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搬迁户有70多户。多数搬迁户原来在老村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都是一百七八十平方米,而且很多是一户几个孩子同住。这样计算下来,250套房子根本没有剩余。以后再有适龄人口要建房,只有和政府协商要地了。也曾有人提出将小屯村整体搬迁,但小屯因甲骨带来的名气已经成了一个品牌。致力于殷商文化研究的原《安阳日报》记者刘志伟解释说,作为一个地标,小屯显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留在老村举步维艰,那些住进小屯新区楼房的村民,虽然从地理上看进入了城市,但在被动的城市化过程中,没有获得工作机会,没有任何生活保障。他们脱离了土地,但又被城市边缘化,这一潜在长远的隐忧显然已不是何永献能够解决的范围。

  安钢的真实推动力

  相对于小屯村多年来的单一被动,安钢与殷墟的关系显然复杂得多。

  “如果没有安钢的扩建,那殷墟的发掘成果肯定比现在少很多。”“不是不想干(主动发掘),而是干不了。”徐广德解释“干不了”,主要是资金缺乏。“一次发掘要多少资金?”“说不准,看钻探情况、面积等,因素很多。”但一钻探发现遗址,几百万元的发掘费用很常见。

  吊车、挖掘机、钻机等的费用一天就要几千元,此外,技工费、民工费、管理费、田野补助费、文物安全费、文物保管费、文物整理费、文物报告编写出版费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钱。考古所的经费根本不够用。要想主动发掘,唯一可能是申请专项基金。“考古所几十个考古队都想申请专项基金,专项基金是固定的,你说容易吗?”更多时候,考古队是配合基建,进行抢救性发掘。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安钢加快了发展步伐,淘汰旧厂房设备、不断扩建新厂房,这也加快了殷墟遗址的发掘步伐。

  2003年,由于安钢扩建,附近的孝民屯、北辛庄、白家坟3个村庄整体搬迁。配合这一基建工程,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队、安阳市文物队联合对孝民屯村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了大型殷墟铸铜作坊遗址,及数百个商代墓葬、灰坑、房基。这次发掘费用共计1100多万元。“数目虽然很大,但相对于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元的安钢,显然算不了什么。”徐广德说,安钢每次扩建,都会催着考古队钻探发掘,相应的,他们每次也会提前预算考古所需费用。

  在发掘取得进展的同时,很多遗址也都消失了。按分工,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站负责殷墟保护区的考古发掘,安阳市文物队负责殷墟外围区的考古发掘。两组人在配合安钢基建过程中,发现了车马坑、房屋、墓地等遗址,考古人员所能做的只是将能够移动的文物取出带走,其余遗址则只能拍照、绘图保存。高炉、厂房随后陆续建起,这些遗址就永远消失了。而实际上,这些遗址分布点在考古学上还很有价值。孟宪武举例说,灰坑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墓穴可以体现当时城市的丧葬制度、等级制度及家族状况。

  这样的扩建现实地推动着殷墟发掘,但更加现实的是伴随这种扩建,安钢在逐步“蚕食”殷墟遗址。在即将提交安阳市政府审议的安阳市殷都区规划图上,安钢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南面是安钢大道,安钢大道南面是殷都区的行政中心及生活区;西面是107国道和安阳电厂的高压走廊;北面是洹河;东面是殷墟保护区。显然西面和南面是绝无发展空间了。向北跨越洹河,则不利于流水生产、一条龙作业,况且安钢几年来已经吞并了北面几个村庄。因此向东发展成了安钢最便利的选择。事实是,目前在总面积36平方公里的殷墟保护区内,安钢已经占了5平方公里。

  导致今天的状况,也有历史原因。安阳市一体化办公室主任冯销解释说,安钢建于1958年,按照当时的安阳市地图来看,安钢已经是在距离安阳城很远的西北郊区农村了。18年后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安阳博物馆从事考古工作的孟宪武描述说,当时那一带全是田野庄稼地,非常冷清。由于处在农村,没有通电,晚上都是用煤油灯照明,没有一条马路,全是田间小道,出门考古都是步行。3年后的1961年,殷墟才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时的安钢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人的大厂。

  安钢可以有很多个,但殷墟遗址却只有一个。在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局外者往往持有这种观点。但当关系到切身利益时,看似简单的道理,在现实中要复杂得多。原《安阳日报》记者刘志伟曾参加过几次安阳市政府召开的殷墟申遗会议,会上对于安钢的争论非常激烈。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限制安钢的扩张发展。但这个河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也是安阳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安阳财政的60%~70%来源于安钢,安钢直接解决了4万多人就业,其产业链及附属的产业也间接容纳了上万人。殷都区新规划的西站物流中心和北士旺物流中心也都是主要依靠安钢。一个超大企业,搬迁显然不很现实。-

  殷墟发掘者李济: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

  相关专题:三联生活周刊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