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重生,唐山长得结结实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8:20 沈阳网-沈阳今报

  

重生,唐山长得结结实实
上世纪90年代末建造的唐山第一高楼———凤凰大厦。
重生,唐山长得结结实实
▲唐山工人医院(震后)▲唐山工人医院(建后)
重生,唐山长得结结实实
▲灯光球场(震后)▲震后改建为工人体育馆
重生,唐山长得结结实实
▲唐山百货大楼(震前)▲唐山百货大楼(震后重建)核心提示

  不要轻言死去的人,那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三十年前,我们栖身的大地仿佛要在一夜之间将全人类所有的苦难浓缩在一座城市。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一场突如其来的大

地震将唐山夷为平地,造成24万多人死亡。一座城市,带着它的伤痛,几乎从地图上被抹去;三十年后,我们看到这座城市在灰烬与血泊中崛起。大地裂开的伤口,如今早已被生命的藤蔓缠绕得结结实实。

  凤凰山下,新唐山,三十年见证。它见证年轻的共和国遭受的苦难,见证一个时代经历的风雨历程,见证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我们相信,凡此生命,正如其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不仅属于唐山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与全人类。

  唐山重生30年,她从绝望走向希望,从困顿走向新生。

  李玉林的手和别人不同。他左手小拇指的上半截向外弯折着,呈90度。那是他地震救人时弄折的。这位71岁的老人是唐山地震后第一个到中南海报信的人,如今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两个时空里。

  李玉林所住的常青楼,是地震后按照上世纪70年代样式设计的扁而黑的两层楼房。透过窗外,却能看到90年代末建造的唐山第一高楼———凤凰大厦。夜晚,他会去那儿乘凉。

  这两个年代相隔500米。

  在现在的唐山市,这样的细节很多。新华道的北面陆续出现四五星级的酒店,南面是整排的比火柴盒还难看的两层楼房;平整的柏油马路使用的是70年代的排水系统,一下雨,过于遥远的排水孔,会将路面雨水积成一汪汪池水。

  “那是因为地震改变了这座城市正常的发展节奏,使得唐山出现了跳跃式、断层式的发展。”赵振中说。赵振中退休前是唐山市规划局的副局长,被建筑师吴良镛称为“唐山市的活化石”。他参与了重建唐山市的规划设计,并经历了规划之外的变化。

  地震后,恢复建设规划中的唐山市是当时最现代化的城市,“比那时的上海、北京还现代化还合理。”赵振中说,但70年代的先进是越来越跟不上现在时代的要求了。可许多城市设施又没到老化的年龄,“顶多也就到中年。如要拆除改造,成本会很高。”

  这座城市就徘徊在1970年到1990年的时空落差之间。

  变化从毁灭开始

  1976年7月28日下午4点左右,赵振中坐着一辆公共汽车———当时从北京驶来的赈灾救援车,进入唐山市区新华道。全市已是一片废墟。

  “人们在瓦砾上刨着,挖着,都没有哭。”赵振中说。这时离地震发生已接近12个小时。

  地震前夕,赵振中在承德,支援承德的规划设计。作为全国有突出地位的重工业城市,唐山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应中央的要求设立了规划科,“当时的

城市规划已经开始做了。”赵振中当初是唐山规划科科长。

  但这场突然而至的地震,完全超出了规划的想象和能力。

  在当初的历史条件下,水泥还是紧缺物资。整个唐山市只有两条水泥马路。一条是唐山主干道———新华道,而且也只是道路中间100多米铺有水泥,两端仍是石子或土路。

  另一条则是启新水泥厂门口1.5米的道路,“那是因为水泥多了,厂里人自己铺的。”

  即使用了水泥,但由于不是整体浇筑,也不能抵御烈度8度以上的地震。唐山其余20%的楼房是砖混结构,也就是将钢筋混凝土楼板直接搭在砖墙上,“地震一晃,楼板很容易就塌下来。”

  规划几经修改

  震后第一份城市规划出台,只用了三个月。

  “因为都是平地了,做规划就像画棋盘格子。”谢宗辅说,震前唐山的

城市建设是杂乱无章的,家家户户都在平房里使用煤球炉。而这次灾难,对唐山来说,也是城市规划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机遇。

  这份由来自原国家建委和全国各地研究机构的专家编制出的规划,名为《唐山市恢复建设总体规划》,总体预算为19亿元。

  “恢复建设”成为关键词,规划的中心是照原样恢复。

  1977年5月,国务院批准同意了规划。于是,原国家建委召集了吴良镛、戴念慈等全国各地的建筑大师,为唐山规划进行现代化修改出谋划策。

  1982年1月的《唐山市恢复建设贯彻收缩方针的调整方案》,奠定了现在唐山市的基本格局:控制中心区、缩小新区、利用路南区。原计划从路南区迁出的企业,由92个减少到了9个。

  新华道是现在唐山最漂亮、最繁华的道路,但它只有4车道,50米宽。当初为了节省投资,将它的运输能力限定在2000辆/小时。

  谢宗辅估算,现在的车流量翻了10倍都不止。

  “当时谁也没想到我们发展得这么快啊。”当时在重建指挥部参与城市规划的白玉生说,就是这个宽度,在当时还引起了争论,不少人认为50米太宽了。他认为,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要求当时的规划。

  <<<城市写真>>>

  超过当时的北京上海

  这座“小县城”毕竟还是发生了现代化的变革。地震前,唐山具备所有重工业城市的弊病:污染重,工厂住宅交错混杂,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而这场毁灭性的灾难让它率先尝试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成果。它的改变,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北京和上海。

  “当时北京、上海都还没有污水处理厂。”赵振中说,重建后,唐山就有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可以不像以前那样直接将污水排入河里了。

  唐山的改变还是全面的,从城市功能分区、完善配套的生活区域,到市政公用设施、城市绿化系统,都力求改变传统重工业城市的混乱局面。

  按照规划,在这些80年代的“城”里都有幼儿园、小学、副食店。三五个“小城”形成一个“大城”,那里有电影院、医疗卫生所、废品收购站、布店、浴室等等。很长一段时间,强胜冠出去逛街,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惊喜。

  一座“恐高”的城市

  在抗震纪念碑对面,有一栋唐山的标志性建筑———百货大楼。它只有4层楼高,但有好几百米长,就像一块巨型方砖,横卧在新华道边。

  虽然唐山也有高层大楼,但仅有的零星几幢,更显得唐山的建筑“匍匐”于地面之上。对于高度,地震之后的唐山始终存有某种恐惧。

  “不要说高层,地震后,四五层的房子都没人敢住。”启新水泥厂在地震后很快就盖好了楼房,但没人愿意入住。为了起到示范作用,谢宗辅是全厂第一个搬入楼房的人。

  现在唐山的路南路北区都是式样呆板、被人讥笑为“火柴盒子”的楼房。“但确实牢固。”谢宗辅说,这些楼房都采用“内浇外挂”的方式建造,整栋房子就是一个整体,内墙不是砖块砌的,而是水泥直接灌注。个别异常坚固的房子,在拆除时,必须通过爆破。

  历数奇迹>>>30载重建历程

  “十年重建”:1986年6月,重建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23万户居民迁新居,占总户数98.5%。“十年振兴”:截止到1995年,各类房屋建筑3358.4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供水、供热、供气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十年快速发展”:到2006年,市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比震前扩大了两倍多,各项事业成就瞩目,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居河北第一。

  数字唐山<<<

  1989年,进入全国25个 G DP超百亿元城市行列。

  1994年,经济总量提前6年翻两番。

  1995年,达到490亿元,是震前7.4倍。

  2005年,生产总值完成2027亿元,财政收入226亿元,成河北经济领头羊。

  荣誉唐山<<<1990年,成为国内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

  2003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4年,唐山南部采沉区绿化项目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2005年,第三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生态城市先进市称号,第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