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0:30 大华网-汕头日报

  黑色的1976年7月28日

  日历翻开到1976年7月28日,时钟倒转回30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点42分56秒,那一个黑色的可怕瞬间……在唐山市的地壳下12公里深处,长期集聚在这里的巨大能量聚然爆发,相当于800吨黄色炸药在城市底下猛烈爆炸,一时间地球颤动地层轰呜,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的头上;转眼间唐山市区变成一片废墟,242419人丧生
包括天津等受灾区 ,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全国人民被投入到巨大的悲痛之中。

  唐山大地震,强度7.8级,震中烈度11度。

  唐山大地震中人员的伤亡主要由于房屋的损毁,唐山市城乡民用建筑68万余间约1000多万平方米,被地震损毁65万余间,达95%。

  唐山大地震对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280多公里柏油路被严重破坏,71座大、中型桥梁、160座小型桥梁、1000余个道路涵洞塌陷垮裂,至天津、北京、东北和沿海的主要公路干线路基塌陷或出现裂缝;公路交通基本断绝;东西铁路干线被切断,京沈铁路瘫痪。唐山大地震也使工矿企业遭受严重毁坏。唐山市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元,唐山地区的损失达54亿元。

  沉重的灾难宝贵的财富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使唐山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遭受灭顶之灾,瞬间夷为平地,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

  弹指一挥30年。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世界科学家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依据这个天然“实验场”进行大量研究,使人类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防御地震灾难也迈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实践中,中国诞生了“地震社会学”,为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是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震精神:

  属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更是可怕。无数事例证明,每遇重大天灾人祸,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有的人会消极沉沦,陷入强烈的悲痛无法自拔。中外历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发生过严重次生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灾民精神世界的崩溃,引起社会动乱的发生。

  然而,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唐山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地震:

  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地,而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因而人类在征服地震灾害的征程上不断地探索着。

  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学家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地震的极端复杂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数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专家许绍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预报征途上,将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现象,而每领悟和破译一个“想不到”现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征途上前进了一步。

  地震防御:

  让人类更理性地应对灾害

  地震灾难在现有的人类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发生,那么人类是不是在地震灾害面前就只能被动承受?唐山成功的抗震实践告诉世人,科学的地震观和预防行为,能够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几十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对于一个地区人们的地震灾害观念问题,他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研究表明,在经历了造成巨大灾难的地震后,唐山人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地震灾害观,那就是“地震是可怕的灾害”“地震发生时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减轻地震时人员伤亡的关键是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

  以往人们认为,在地震面前人是完全被动的、只能消极承受,几乎失去了任何保护自己的可能和机会。但王子平经过对大量的地震幸存者调查研究发现:即使在地震发生、房倒屋塌的情况下,人依然有着生存空间,有着防卫和保护自己的可能。尽管这“空间”极小,“可能”极少,但的确存在着。这里的关键在于人们拥有一定的地震科学知识,并在地震前、地震发生时、地震发生后能否采取及时、适当、合理的避险与自救行为。这是在牺牲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之后得出的珍贵历史经验,这是地震灾害观的一大飞跃。 新华社记者杨新河、张洪河据新华社唐山7月27日电

  记者讲述

  死亡人数为何三年后才报道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日。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缅怀死难者和颂扬军民抗震救灾精神的活动和文章明显地多了起来。“地震死亡人数为什么三年后才报道?”这个多年来为群众议论、受到不少文章诘问和批评的话题,再次被提出来。

  作为写那篇“迟到新闻”的记者,我觉得有责任利用唐山地震30周年的机会把那条消息如何发出的真相告诉人们,也希望政府部门和新闻从业的后来者们通过这个典型实例认真总结教训,进一步改进重大自然灾害类事件的新闻发布。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召开全国地震会商会议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我是应邀参加会议报道的新华社记者。最后一天的会议向与会的地震专家们通报了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我感到,这正是全国和全世界等待已久的重大新闻,必须千方百计报道出去。我抓紧时间很快写好“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稿件,送给大会秘书长(国家地震局科研处处长)审核。为了说服他同意发这篇稿件,我陈述了几条理由:一、唐山大地震已过去三年多,伤亡人数至今没公布,中国人关心,外国人也关心,再不公布将更加被动;二、由于一直没有公布官方的伤亡人数,国内外有很多猜测和谣言,如香港报纸就曾报过唐山地震死亡人数超过70万等,与其让猜测和谣言满天飞,不如正式公布真实情况;三、这次会议是个好机会,新闻是从地震会议上获悉的,报道出去比较自然,不需要官方在事隔几年后向外界特别宣布。我的道理基本上说服了秘书长,但他有点犹豫。我补充说,这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并不是人为造成的,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我终于说服了他,他就在稿件上签了字。我立即通过电话把稿件传给总社对外部。报道发出后当然成为一则爆炸性的大新闻。

  这件事我一直认为自己做得对。我想,如果不是我的坚持,什么时候能公布唐山地震死亡人数实在难说。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造成15600多人死亡的数字不是到2000年30周年纪念会上才披露吗?

  时代总是在进步。九十年代以来,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些禁锢逐渐打破,尺度逐步放宽。进步了,但只是初步的。多年来种种思想禁锢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烟消云散,出于利害考虑而文过饰非、隐瞒真相的恶习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干部中仍然存在。因此,唐山地震报道中的教训绝对不应忘记。 徐学江/新华网)

  中科院院士呼吁

  将7月28日定为全国减灾日

  日前,首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研讨会在河北唐山举行,出席研讨会的建设部工官员表示,各地应加强对唐山大地震30年以来的抗震研究总结工作。中科院院士周锡元教授在研讨会上建议,国家应将7月28日确定为“全国减灾日”

  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三次大规模修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从原来的1974年的6设防,提高到1989年的7度设防。

  中科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周锡元教授在研讨会上建议,国家应将7月28日确定为“全国减灾日”,以加大对国民减灾意识和知识的提升、普及。他还建议,应整和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资源,建立全国防灾减灾局,并将防灾减灾资金提高到GDP的千分之六。(据《新京报》)

  地震孤儿五分之一早婚

  在所有人群中,这场地震对孤儿的影响最大,虽然没有受到身体的伤害,但他们的内心被永远地改变了。唐山地震,242419人丧生,留下了4204个孤儿。1994年,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神经症病区主任于振剑,在临床工作中不时发现一些因唐山地震而遗留的心理疾病患者,于是,1995至1996年,他和十几个伙伴开始了“唐山地震对人类身心健康远期影响”为主题的系列研究。

  抽样调查涉及近2000人,包括了唐山大地震后丧偶再婚重组家庭的成员、地震后留下的孤儿,以及一些普通人群。调查中发现,这些人群在心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一些神经症或者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其中,女性的心理状况不如男性。这些负面的情绪反应包括,情绪稳定性差,创伤后应激障碍,重大创伤后的紧张、恐惧,对灾难情景的回避和控制不住的闯入式回忆,悲伤、忧愁等。“此外,失去父母后的自卑、封闭自我、缺乏社交,也降低了他们的社会自信心。”(据《新京报》)

  地震后上万家庭重组出现新型伦理关系

  地震后,唐山近万个家庭解体。他们或出于生活困难,或因为情感孤独,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彼此重组。重组是个艰难的过程。“因为他们各自都藏有着原先的那份夫妻情感。”7月28日那天,很多重组的家庭会分头为各自的亲人烧纸。“如果男的出门往东,女的就往西。”

  在匆忙的结合之中,呈现出很多新型的伦理关系,比如丈夫和亡妻的妹妹结合,或是妻子和亡夫的哥哥联姻。

  在这片搭满简易棚的废墟上,一下子有了7000多个妻子要另寻丈夫,8000多个丈夫需要妻子。这场地震,共造成唐山约1.5万个核心家庭解体。

  学者徐金奎做了一个调查,1978年到1982年是这些家庭重组的高峰。在匆忙的结合之中,呈现出很多新型的伦理关系,比如丈夫和亡妻的妹妹结合,或是妻子和亡夫的哥哥联姻。“在唐山很多震后家庭重组都有这种情况。”唐山作家关仁山曾采访了很多重组的家庭,发现许多是在家庭内部进行重组的。

  地震后重组的家庭,和离异之后再婚有着很大不同,因为此前的情感是被硬生生割断的。匆忙的震后家庭重组,很快面临解体高峰。学者的调查表明,到1986年底,震后重组家庭共有8600余户。有30.7%的人是在半年内组建家庭的,其中有2300户又解体了。“受伤的人和家庭感情需要填补、生理需要满足,还要养育子女和赡养老人,所以重组家庭是现实的选择。速度如此之快,有从众心理,也有‘抢配偶’以防晚了没有选择余地的考虑。”(据《新京报》)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