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1:27 大江网-江西日报

  嘉宾

  老红军 钟明

  赣南党史研究员 凌步机

  于都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 钟敏

  于都县采茶剧团工作人员 刘光沛

  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雪

  执行策划:本报记者 郭力根

  

红军不怕远征难
老红军钟明

  

红军不怕远征难
赣南党史研究员凌步机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于都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钟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于都县采茶剧团工作人员刘光沛

  (图片由康育生提供)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主题

  中国革命史上壮烈的一页——长征,是由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用生命与滚烫的鲜血书写而成的。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8月12日,《江报直播室》走进赣州于都,重温长征历史,打捞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精神宝藏,传承红军精神。当我们再次翻阅这段历史时,除了对先辈们的深切缅怀,我们更深深体会到一种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永远的记忆:“长征第一渡”

  主持人: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长征第一渡”纪念碑,1934年10月,红军在东门渡口踏上长征征途。当时渡过于都河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呢?

  凌步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苏区逐渐缩小,在苏区内粉碎敌人的围剿已是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开始谋划突围转移并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按照中央的部署,1934年10月7日起,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陆续从各防线战场上撤离,开赴于都河北岸集结休整,准备参加长征。

  10月17日傍晚至20日傍晚,8.6万红军将士从于都县东门、花桥、潭头圩、赖公庙、大坪心、峡山圩等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漫漫征程。我们现在所在的东门渡口就是当年中央机关以及中央领导人渡河的渡口,当时于都河上总共有17个渡河点,其中有12个点是摆渡过河或是涉水而过,有5个点搭设了浮桥。

  主持人:为了搭建5座浮桥,那几天一到傍晚,群众便有组织地涌向架桥工地。钟敏,请你讲讲当时的历史场面。

  钟敏:当时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至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立方米。为了帮助红军搭建浮桥,于都河两岸船只全部停运,共征集了大小船只800余条。老百姓纷纷把自家的床铺、门板拆卸下来,送到架桥现场。有的老百姓把自家的瓜棚拆了,有的老人把棺木也捐出来了。为了不被敌人的侦察机发现目标,搭桥都是在夜间进行的。每到傍晚,于都的男女老少便从四面八方来到渡口,或参与搭桥,或送饭送水,场面十分感人。

  用鲜血与信念铸就的史诗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钟老是家里的独子,按照当时中央苏区政府的规定,可以不用参军,而且您家里当时也反对您参军。您为什么执意参军?

  钟明:参加红军之前,我是一名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目睹了老百姓缺吃少穿,住着挡不住风、遮不住雨的房子,心里十分难过。入团以后,经过党团组织的培养,逐渐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我知道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出路,才能生存,才能由苦变甜。我1933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事革命工作。我是一名独生子,原本是可以不参军的,但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一切都要带头,于是征得父母同意,我终于参军了。我参军的行动也影响了其他的年轻人,他们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

  主持人: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所在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人民政府当时就设在瑞金。赣南人民为长征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凌步机:赣南人民为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扩大红军,补充兵员。在先后5个月内,赣南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大部分随主力红军参加长征,部分加入地方部队留守苏区;

  二是筹集军需物资和军费。比如红军从于都百姓那里借谷84万担,收集了4.1万公斤铜,近1万公斤白硝,筹集20680床被和毯子,4.3万公斤棉花,20万双草鞋,10万条米袋,10余万元的中西药品等,还筹集了150万元经费;

  三是帮助红军建浮桥;

  四是严格保守秘密。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而蒋介石直到10月下旬才发现红军已离开苏区,此前20多天一无所知,苏区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

  五是安置留下的伤病员。中央红军离开苏区时留下两万多名伤病员。苏区群众为了照顾好这些伤病员,节衣缩食,还要经常上山采药;

  六是牵制敌人,留守苏区的部队有效地掩护了中央红军主力转移。

  主持人:红军长征过程中,很多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以兴国为例,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达12038名,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红军长征是由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紧密缀连而成的。请钟老讲讲长征途中发生在您和您战友身边的故事。

  钟明:在部队,在这样的大转移中,流血牺牲是难免的。眼看着一位位战友就在自己的身边倒下,心里十分难受。有一些战士刚到部队,第二天就牺牲了,更让人难过。

  在遵义时,第一次过遵义时没有打仗,不久部队接到命令,要求返回。当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要开遵义会议,正是这次会议确定了由毛主席指挥红军,纠正原来的错误路线。为了确保会议成功,上级要求我们消灭遵义城周边的敌人,我们连的任务是攻占遵义城外的一个制高点,这是一座山峰,站在上面可以看到全城的情况。必须击退山上的敌人,连长带着全连的战士向山上冲锋,我当时扛着枪往前冲,子弹不时在耳边飞过,嗖嗖作响,那种声音我到现在都不能忘。很多战友在这场战役中牺牲,连长在这次战役中负了伤,但最终我们打垮了敌人,夺取了胜利。

  震撼心灵的历史

  主持人:钟老,长征的时候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钟明:参加红军之后,在部队里要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在长征路上就是跟着大部队走,一切行动都是保密的,作为战士来讲,根本不清楚要去什么地方。但是,我知道这是为着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进行的斗争。在如火如荼的岁月里,为革命赴汤蹈火,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当时我就以这种心态踏上了长征之路,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历经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打下了江山,真是不易啊!

  主持人:“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红军走了,也带走了亲人的牵挂,在长征途中倒下的战士们,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家乡,亲人每天都在盼着他们回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于都,我们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每年的10月18日,东门渡口的榕树下,一位老人呆呆地望着河对岸,想着丈夫离开时的模样,一直坚持了60多年。今天,我们的现场还请来了一位嘉宾刘光沛,故事中的这位老人是他的亲姑婆,我们请他讲一讲这个故事。

  刘光沛:长征出发前的那天晚上,姑父回到家中,姑婆正在纳鞋底,姑父告诉姑婆,红军要走了,要离开苏区。姑婆问他要走多久,姑父说,不知道,也许三五个月,也许三五年。提着挎包,姑婆将姑父送到了县城东门渡口的一棵榕树下,姑婆望着姑父随着大部队踏上浮桥,渡过于都河,便再也没有看到姑父回来。

  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无论刮风下雨,姑婆都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来到那棵大榕树下,呆呆地望着远方,望着姑父远去的那条小路,直到她1995年去世。

  姑婆的形象一直影响着我,解放后,姑婆在手工业社打草鞋,病退后,因为是烈士家属,政府提出要提高她的补助,可她却说,“有20多块钱够用了,多给那些更需要的人用吧。”直到去世,姑婆一直都是用煤油灯,我们提出要给她拉上电,姑婆却阻拦着,说:“能省就省吧。”

  永远的长征精神

  主持人:长征是人类军事史和政治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延续到今天。在于都、瑞金、兴国等地处处可见长征的影响,长征村、长征小学、长征大道、长征大桥、长征广场……但是,长征精神的体现不仅流于表面,这里,我想跟各位嘉宾探讨一下,70年前的长征对今天的我们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在那滚滚激流后面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钟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宏伟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史诗。长征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伟大动力。我是一名红军长征的幸存者,对党的信念是坚定的、忠诚的。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按党的政策原则办事,力争为党和人民多做些工作。

  我已经92岁了,这一生,从入团时起,就把自己的生命和党的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为了民族的解放,舍生忘死,艰苦奋斗。如今,看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感到无比欣慰,我们老一辈的鲜血没有白流啊!

  希望年轻一代,弘扬长征精神,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使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争取更大光荣。

  钟敏:作为一名纪念馆的讲解员,每天都在讲述历史,每天都被历史感动,我们也以最忠诚的讲解去感动游客。有一次,一位北京来的游客结束参观后,摇下车窗,一个劲地说:“谢谢你!让我了解了这段历史,让我听到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那一刻,我感到我的职业是多么神圣,多么光荣。

  凌步机: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经历了多少危险,甚至面临绝境,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我们有个石城籍的红军战士叫郑金玉,在过草地时帮助一个个战士,后来因粮食都给了别人,自己却饿死了。牺牲前他只是说:“告诉我的家人,我是为革命牺牲的,就行了。”这就是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啊。

  举世无双的长征孕育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一方面我们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前进。(袁飞 李建桦 康育生整理)

  欢迎登陆大江网www.jxnews.cc,即可在网上点击收看本期江报直播室。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