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大陆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具有纪念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5:02 新浪嘉宾访谈 | |||||||||
台湾《中国时报》副总编辑俞雨霖 摄影/胡津南 接下来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继续走向的第二步,就是从媒体所谓的专题采访,一直到2000年开始的,尤其是大陆媒体到台湾驻点的活动,在这儿我又要提到一次,大陆媒体到台湾的驻点是继1991年8月12号之后第二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我想透露一个小小的内幕讯息,这个阶段即使包括在大陆,或者在台湾的,绝大多数的人,甚至于可能我们黄肇松先生,甚至于主持人郭伟峰先生可能也还不是很清楚的,这是我第一次很详细的诠释。事实上这真的是一个偶然性,但是我们说它发展到今天也是一个必然性。实际上这件事情跟我和范丽青
当时她其实想法是很直观的,就是很简单的,就是希望在两岸新闻交流再有一些作为,能够为两岸的关系,就是刚才我们黄肇松先生提到的“春江水花暖先知”,新闻工作必须要有带头的这一步来做。结果当她跟我谈到这个构想的时候,我觉得既然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在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话,要有一个更积极的态度,而且也得到黄肇松先生支持,就提出来,好,我们来做一个专题采访。 当时是15天的采访,我们就向台湾的“陆委会”提出这个构想,我们等了很久。那时候是8月份,到9月份还没有回话,到快要10月份的时候,突然台湾的主管部门就跟我们提到,现在我们暂时不批专题采访,我们有一个新的构想,希望来推动驻点采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立刻跟范丽青协调,那我们专题采访就暂停了,我们准备转向驻点采访。 范丽青:其实这个偶然也都是基于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初一个是民众大量的交流已经越来越密切了,包括经贸交流、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更不用说亲友这些探亲访问跟观光了,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背景。 另一个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两岸当时因为由于“台独”的一些,包括李登辉的一些言行做法,引起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在这样一个紧张状况下,其实两岸老百姓都很不安,都非常希望寻找到一个能够缓和两岸关系的这样一个机会。当时台湾因为政党轮替,民进党当局刚刚上台,他们其实也感受到了岛内的政治气氛跟两岸关系的政治气氛的紧张,对于民进党政权来讲也是不利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面,他们也想找到一个在大陆政策上有所开放,能够缓和两岸关系的这样一个措施或者手段。所以这样的偶然性就出现了,我觉得它还是基于必然。当时俞雨霖先生写了一篇评论,我记得非常清楚,他题目就叫《蹉跎了十年,才迈出了一步》,的的确确从我们入岛采访,一直到我第一次能够去驻点,确确实实十年过去了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两岸的新闻交流我觉得是走过了几个方面的阶段。 一个,实现了双向的采访。另一个,实现了两岸双向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双向交流,现在又渐渐进入了一些合作,尤其是去年连宋访大陆期间,两岸的媒体人进行了非常多的合作,我觉得这都是一个新的趋势,也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 郭伟峰:各位都谈到这15年的一些特别有纪念意义的突破,特别是驻点采访。按照我个人的分析和感觉,我觉得2001年大陆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确实又是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新的一页。从2001年以后,两岸的新闻交流与合作不管有多难,有多少问题,它还是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闽狮渔事件”我和范丽青到台湾去采访,我觉得打开了两岸双向的一个“接触期”,按照刚才各位的归纳和分析,可能就是打开了一个“接触期”,这个维持到1995年。紧跟着俞雨霖说的“千岛湖事件”之后是两岸的新闻交流进入一种磨合期,在政策上,在法规上都在磨合,尽管问题很多,步伐不大,但是两岸的有关部门都磨出政策来了,大陆当时关于怎么接待台湾记者采访,台湾记者在大陆采访的规定,都是当时在这个磨合期里头出来的。 所以下一步我想,今后更大的一个发展就是合作期了,难度很大,但是我觉得前景还是很好的。在这么一个15年,几个阶段走下去之后,我想我们在座的几位对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有什么想法,刚刚已经提到,两岸新闻交流不是单独的一种交流,它是走在两岸关系前面的,对两岸关系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刚才黄肇松先生已经谈到过,《中国时报》跟北京的中新社通过新闻交流,开启了两岸经贸高层的人士往来的交流,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我想在此先请肇松谈谈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的作用。 黄肇松:为什么两岸新闻需要交流?我记得前两天我刚到北京来的时候,和范小姐闲谈,我们也谈到“千岛湖”,我说1994年3月的“千岛湖事件”,在两岸关系是悲剧性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对台湾民众影响也很大。但就因为大陆让台湾的记者几乎是不限量的来浙江千岛湖采访这个新闻,大陆的记者也大量的参加这个采访工作,才能够让那个“绑匪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真相大白,相当程度的挽救了两岸关系的恶化。其他像各位刚刚提到的,也有两位到台湾去的“闽狮渔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的事件,都是在新闻能够先行,或者新闻能够参与,新闻能够忠实报道的情况之下,让事件的真相尽快的明朗。 加上这些年,我刚刚提到我们在俞雨霖同志的策划之下,我们到各省去做访问,帮助台湾民众有机会了解各省的发展。我们这些年《中国时报》派到大陆来采访的记者,15年来人次,俞雨霖?大概超过三千人次? 俞雨霖:差不多。 黄肇松:提供了大量的资讯,促进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这个了解不是单方面的,他是全方面的,从政治、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所以它的作用很大。 范丽青:其实两岸新闻交流并不光是咱们在座几个人,包括几个单位的努力,其实两岸的很多单位都参与其中,而且都努力的来推动。作为大陆咱们也应该提到,从政府方面,国台办方面他们也做了非常多的推动工作。 我记得早在1992年底就已经开放了让台湾媒体来大陆驻点,在更早以前就开始组织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包括第一次的联合采访好像是在92年,组织台湾媒体记者到大陆,跟大陆媒体记者一起采访长江之行。当时很多参与其中的记者都非常激动,因为长江在两岸人的心目中都是非常神圣的地方,促进了很多台湾媒体朋友,一个是对于多年不见,或者从来不见的大好河山的亲自游历。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两岸记者之间更深入的一些了解。 一直到最近,前两年,大陆主管部门还主动的把台湾媒体的记者驻点的时间再次放宽,而且在一些交流方面采取更多的手段来促进。 另一个方面,台湾的很多媒体也非常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事情,包括当时的《联合报》,还有当时的几家电视台,像中视、华视都非常的积极主动的来促进。到去年年底,东森电视的卢秀芳,我想在两岸都是家喻户晓,这都是两岸共同走出来一个非常良性的,一个很好的局面。在此我要借这个机会感谢所有推动新闻交流的人,只有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才能使两岸新闻的交流,以及新闻的发展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前景。 郭伟峰:俞先生你还有补充吗? 俞雨霖:其实我想要讲一个数字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事实上两岸新闻交流,虽然过去15年来,大家都很努力的在推动,但是事实上是远远不够的。很简单讲一个数字,现在大家都说两岸民间往来非常密切,理论上应该是了解都很深刻了,这个数字会告诉你们,其实还是不太了解的。 台湾现在人口是2300万人,根据台湾相关部门的统计,虽然大陆方面统计每一年大概有400万人次左右,甚至于超过,到大陆来参观访问、观光、经商、探亲等等,事实上真正台湾2300万人中,踏入大陆这块土地的人,不是人次,是个人,大概是300万到400万之间而已,还有将近2000万人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到过大陆。在这点来说,事实上给我们两岸的新闻媒体有一个很重大的一个启示,或者说一个压力,就是新闻媒体本身对于相关新闻的报道,增加了解,减少两岸民众之间的误解,或者是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事实上他还是有很沉重的责任的。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还没有到我们能够松一口气的时候,我觉得媒体在这方面如果能够更努力,用更多的资源或者是精力去投入它的话,可能对于两岸关系未来长远方面来看的话,更深度来看的话,能够有更多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不只是我们在座4个人的责任,还有更多的人可以好好深思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