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范丽青:希望能够实现两岸媒体互设记者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5:02 新浪嘉宾访谈
范丽青:希望能够实现两岸媒体互设记者站

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范丽青 摄影/胡津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郭伟峰: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它对两岸关系的作用是很特殊的,也是很巨大的。两岸新闻交流它不单是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它都有一个很大的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我个人的体会,我总觉得新闻交流表面看起来是个信息的交流,大家通过新闻信息互相认识对方,所以记者又是两岸的眼睛。

  但是你看的不仅仅是表面,看的越多,看的越深,就要看到心灵深处去。我觉得两
岸现在还没到,还要推动长期艰苦非常努力的沟通、交流,才可能对两岸关系产生这么样的一个作用,就是思想力的作用,产生一种共识,怎么来解决两岸的问题?怎么来处理两岸关系和发展?这个时候思想力就出来了。

  所以我想两岸所有的传媒人都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下面我们进入最后一个话题。肇松到北京来,我们接飞机的时候,他说回忆15年很激动,希望再有一个15年,就是两岸新闻交流的未来和发展。还得请肇松说一下。

  黄肇松:是真的蛮激动的,尤其见到几位老朋友,当然我也完全赞成刚才大家的分析,包括我个人觉得两岸新闻交流,他不应该只是来采访,像“千岛湖”或者“闽狮渔”,这都是悲剧,都是交往里面的一些个案,是悲剧。两岸新闻交流不应该是悲剧,“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启了一个新景象。两岸的新闻交流,我认为应该是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头,互信的基础上来持续的扮演一个触媒跟桥梁的角色,来促进两岸人民了解,让悲剧减少,互信跟了解增加,所以我有几点小建议。

  第一点,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就是我们新闻采访,像各种事件就是事实报道,新闻界可以不必存在政治上的一些论辩,它应该是事实的报道,我对两岸媒体工作的年轻朋友有一些建议,譬如以大陆的媒体朋友来讲,大陆在土地、人口、军事、科技,尤其太空科技处于一个占优势的地位,是不是可以多体会一些台湾是不是比较弱小,担心被打压的处境,这是第一点。

  第二,包括驻点的记者多报道更贴近民生面的新闻,比如现在大陆的旅客要到台湾去了,多报道一些台湾的旅游设施,甚至台湾的钱怎么用,币值之类的。

  而在台湾的记者虽然有很多改进,但是除了报道北京重要的政策以外,怎么样深入了解大陆基层民众的看法跟想法,大陆跟台湾它有不同的特殊面,用台湾的眼光来要求大陆,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

  我也呼应刚刚俞雨霖谈到的,台湾记者在关心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像观光、直航、学历认证、贸易付费、三通等等要持续报道,严守当严。当然进一步我们希望两岸的主管机构能够在新闻采访的正常化,这点可能台湾还要做更多的努力,因为大陆对台湾记者采访限制不多,台湾限制比较多,要多开放,让两岸新闻交流真正走上专业化,甚至民间化,让交流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接下来应该是互设新闻办事处,因为你们两位是破冰团,后来采访团,他们大陆的记者自己讲叫做采访团,现在的驻点有点儿像出差团,以后应该变成是长期的,因为只有长期的累积才能真正帮大陆的朋友,或者台湾的朋友,真正了解彼此的实际的状况。

  最后如果能走上合作,互相发行期刊、杂志,报纸,或者电子媒体落地,更走上进一步怎么样创造一个全世界重要的华人传媒的市场,这就更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刚刚主持人提到,我期望未来15年两岸的新闻交流加大力度,但是可能我的期望是未来50年,但是在未来两岸交流,我想我也不会歇息。

  范丽青:我希望不要等到15年了,我们希望更快。

  郭伟峰:我们先请俞雨霖发表感言。

  俞雨霖:我在《中国时报》曾经获得报道大陆新闻18年的时间,任同一个职位太长时间了。但我个人认为,当然台湾媒体受限于版面,记者的专业能力,他在报道大陆新闻方面有时候会有一些偏向,所以我是这么认为,不管是对未来台湾媒体记者到大陆来采访,或者大陆媒体到台湾来采访,我觉得大家要有一个认识,就是我们要报道一个真实的新闻,真实的现象,然后深度的报道,而不要因为政治上的,或者是其他的意识形态的因素,而干扰到你的报道,也就是一个真实的,我们简单的说对台湾媒体记者来说,报道一个真实的大陆当前的发展,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而且是深度的报道,我想才能够真正让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真实想法,也才能真正的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郭伟峰:谢谢。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请范丽青展望未来。

  范丽青:我今天做客新浪,我还是代表我的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因为说到做台湾新闻的经历,我恐怕也是元老了,我做了23年的台湾新闻。

  黄肇松:很年轻的元老。

  范丽青:我自己对这段经历我是非常自豪的,因为我是从看台湾报纸做台湾新闻,一直做岛内采访,整个从台湾的各个方面,上山下海的,我基本上都跑过了。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深深的知道一个记者一定要到第一线去采访,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一个记者他要深入的报道一个地方,他最好能够在当地扎下来,能够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这样他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这个地方,这是我的亲身经验。

  所以我觉得我们从第一次入岛去采访,到后来第一次去驻点,当然现在驻点有反复了,我们新华社跟《人民日报》从2005年就被台湾方面停止驻点,到现在也没有恢复。所以我希望这一步的台阶,这个政治干扰还是要减少,这个台阶能够尽早的跨过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实现我们两岸媒体互设记者站,我们能够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媒体是各有立场,没有错,但是记者他参与当地生活以后,他能够更客观的了解这个当地的社会现象,更加的深入的报道两岸人民真正的想法跟生活的状况,也就能够更好的促进两岸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也能够进一步帮助人民熟悉两岸。另外一个,哪里有民意,哪里就有市场,其实也能帮助两岸媒体自身的发展。

  我记得我们当年去的时候,《中国时报》全文刊登我们的消息,几个版,一下报份就涨上去了。我们现在也一样,大陆的媒体都非常需要台湾新闻。我在新华社的时候,我们发的重要消息一篇几百家报纸在用,那种感觉非常好。还有很多报纸需要专稿,台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从台湾的好人好事,台湾怎么救灾,台湾的义工怎么做事情,还有台湾

地震以后的情况怎么样,我们都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还有两岸交流的时况,比如佛指舍利去台湾的情况,我们的报道采用率都非常的高,所以说明两岸新闻交流它不仅前景非常广阔,而且是我们确实需要下全力来推动的一个事业。

  郭伟峰:谢谢。时间太短,遗憾太多,没法深入的探讨,而且网友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也无法在此一一答复,表示道歉。所以我希望今后最好不要15年,再过5年,我们能够在新浪网,在中国台湾网,在中国新闻评论网的聊天室再聚,那个时候我们希望两岸关系能够到达感知、感悟、感动的这么一个阶段。

  谢谢大家,谢谢网友,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