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执着的采访:半年紧盯雷渊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1:06 法制周报-e法网

  《利益深渊》

  见报时间:2006年4月24日

  《“三玩市长”雷渊利的红黑人生》

  见报时间:2006年5月1日

  在2005年秋的一个下午,正在郴州采访的我,偶然从当地朋友口中获悉,该市副市长雷渊利受贿被“双规”了。当时,这条爆炸性的消息对于正感苦无线索的我,就像是注入了一支兴奋剂。

  此后,我陆续搜集雷的相关材料,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写稿。半年过去了,我得知雷的案子即将开庭。为此,我赶赴郴州市、嘉禾、临武、永兴、资兴等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期间走访了雷的家乡、读书的大学、工作的单位等近十个地方,试图还原雷从农家子弟到副市长的人生足迹。

  2006年4月2日上午,艳阳高照,我来到郴州市嘉禾县普满乡雷家村。在雷渊利亲友及村民的描述下,一个勤快、懂事、朴实的乡村伢子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穷孩子”、曾经优秀的乡村教师,蜕变得如此厉害呢?

  我在雷的老屋中,看到的是一个很贫寒的家庭。

客厅的沙发已破损,墙面斑驳不堪。整个屋内只有两台“时尚”家电:当
橱柜
用的旧
冰箱
,用了近10年的电视机。很难相信,一个受贿900万元的副市长家竟然如此“贫寒”,这让我感到万分惊讶,而雷渊利就是在这间老屋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当时为了采写好报道,备受压力的我,身背着一个大黑包,里面装有近二十本人物采访写作书刊、雷的资料等,足足有10多公斤重,就这样我奔走在乡间的山路,寻访着熟悉内幕的知情者,当时正值炎炎烈日,奔走在乡间的时候,甚至数个小时都买不到一瓶矿泉水,几次中暑,让我感到力不从心。只有在乘车时,才是我最轻松的时候,那时我便可掏出人物采访写作书,给自己临时“充电”,或趁机利用这个时间以饼干充饥。

  随后,我赶到了郴州师范专科学校,通过朋友的帮忙,在雷的母校档案室看到了一份材料——师训班学员分配意见表,看到了对雷渊利的评语。通过这些评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胆外向,甚至有些狂妄的青年雷渊利。

  在采访中,许多熟知雷的人都肯定了其先期的成绩、能力,沿着雷从乡村教师、县委工作人员、宣传部长、副县长、县委书记、副市长的爬升轨迹,我一一深入探寻,发现用人体制、监督机制、干部保障制度的严重缺失,一个干部在受到外界诱惑下,如何一步步落入利益深渊。其中有惋惜、有愤怒、有无奈,感慨万千。

  整个采访耗时1个多月,行程达1000多公里。

  本报记者 刘卓

  最新进展

  雷渊利案

  不久宣判

  在本报有关雷渊利红黑人生的文章一经发表后,《法制周报》在郴州当地一上市就被一抢而光,一些市民还写信给本报,希望报社能邮寄报纸给他们。许多市民对于贪官雷渊利的落马表示,这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而当地官员则评价此稿比较客观地描述了雷的一生功过。不久,凤凰卫视、新浪、网易等全国数十家网站、电视台、报纸,纷纷转载此文。 8月18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名负责新闻宣传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案件有关细节正在进一步核查,不久将宣判。目前,雷正关押在长沙。

  网友评论

  人民网在转载本报稿件后,有网友评论,一个出身贫穷的人按理说应该最了解民间疾苦,应该清廉自律,体贴百姓,但这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而已。雷渊利出身贫寒,其行径也与《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一致,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不要寄希望于出身贫寒的人能自觉地清正廉洁。如果一个人坏了良心,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雷渊利们的行径也是有其文化因素的,不为什么,只为欲壑难填。

  ]最“玩命”的采访

  ]空腹奔赴“万人坑”

  《抗战“万人坑”竟成垃圾坑》

  见报日期:2005年8月22日]

  2005年,全国各地都在以不同的形式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而曾经埋葬着日军侵华时所杀害的成千上万乡民尸骸的湖南新化县洋溪镇“万人坑”,竟成了村民的“垃圾场”。卜松清老人每天将其清除干净,可第二天再次来到坟墓查看时,发现原本干净的环境又被成堆的垃圾污染了。

  据老人回忆,垃圾最多的时候,在“万人坑”内形成了3个1米多高的垃圾山包。孤单“守墓”的卜松清老人,已经一个人如此“战斗”了25年。

  ]

  “万人坑成了垃圾坑,一名老人义务守墓25年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2005年8月15日晚11时许,正愁报纸第一期题材的我,突然接到来自娄底的读者报料。

  8月16日,我顶着烈日,空着肚子奔波200余公里从长沙赶到娄底洋溪时,已到了晚7时20分许。此时,老天却突然变了脸,风雨大作,7时40分,我换乘三轮摩托车赶赴龙潭湾村,寻找那位“守墓者”。

  得知我的到来,卜松清老人早早地撑着雨伞在新化县第五中学门口等候。朴实、憨厚,是老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们缓慢地行走在乡村小道上,终于到了。黑暗中,我隐隐约约看到一个近两米高的土堆。“这就是那个‘万人坑’,以前每天来转悠一下,如今身体不行了,隔一星期过来料理一下。”老人说。由于天黑下雨,老人提出明日再来。

  离开“万人坑”步行不到3分钟,我便进了老人家门。老人的家相当简陋——两层土砖房,没有进行任何粉刷,地面是坑坑洼洼的黄土。“我想让后人都记住那段历史。”老人递给我一碗水后,如此说道。当晚10时许,我赶回镇上的招待所,在路边的一家餐馆吃了一个5元的盒饭,而这是我当天吃的第一顿饭。由于心中久久难以平静,又或者饥饿过了头,饭未吃完。当晚在招待所,我整夜未能入睡。

  8月17日早8时许,我再次搭乘摩托车赶赴采访地点。刚一踏进卜松清老人家,就闻到扑鼻而来的饭菜香味。几名孩子正围坐在一张木桌边,大口吃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记者得知,老人为了赚取生活费,清早起来为附近学校的孩子做早饭,每人每顿2元,一荤一素,老人可以从中赚取0.2元左右。

  上午9时许,忙了一个早上的卜松清老人匆忙吃了饭,就急着带我赶往“万人坑”。当时,坟堆上除了长长的杂草外,就是成堆的垃圾,有装洗衣粉的塑料包装、有黄黑的破罐子、卫生纸等。

  记者还发现以前的老围墙根基部位,还残留着一些土砖,而旁边是一条长约六七米的垃圾带。墓碑上模糊可见:“1983年,县人民政府首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局部维修,1994年7月,县人民政府根据文物‘四有’要求再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遗址外墙至东、南、西、北各一米处。”由于年久失修,该坟堆用水泥修造的围墙已经开了十多条裂痕。

  就在我们进行采访时,一名身穿白色短袖衬衣的年轻男子随手将一白色塑料袋包着的垃圾抛到了“万人坑”的坟堆上。“你怎么可以这样扔垃圾呢,这是文物保护单位!”我当即问他。“关你屁事!我们一向都是这样。”满不在乎的年轻男子扬长而去。

  当时,接近中午时分,热浪滚滚,老人与我奔走在洋溪街头,先后拜访了镇政府、文管所,但他们都说县政府下拨的资金不足,他们也无能为力。在新化县城,一位县领导告诉我,“经费紧张,我们也无能为力。”我带着惆怅离开了新化,赶回长沙。

  本报记者 刘卓

  最新进展

  村民自觉维护

  “万人坑”

  2005年8月中旬,《抗战万人坑竟成垃圾坑》经本报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2005年9月6日上午,新化县洋溪镇抗日战争死难同胞尸骨集葬地“万人坑”边,汇集了来自该县各县属初中及洋溪、科头、槎溪、炉观等乡镇6000余师生和由该县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当地群众组成的4000余人的祭奠队伍,共计1万余人在这里以祭奠抗日死难英灵的方式,庆祝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弘扬“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民族精神。

  近日,记者再次联系上了曾经孤单“守墓”25年的卜松清老人。老人介绍,本报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他们正在商议对该文物点的保护方法。而令人欣慰的是,村民也开始自觉维护起“万人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