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严查福寿螺致病事件专题 > 正文

福寿螺惹祸成都今起严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4:5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昨日,北京等地食品安全部门叫停水产市场的福寿螺。从今日起,成都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将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专项检查,对水产品特别是螺类产品重点检疫监测,了解并掌握市内水产品寄生虫情况。截至目前,川内相关部门尚未发现类似北京的福寿螺寄生虫病例。

  A 记者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成都一些水产市场和餐饮点虽仍在销售淡水螺产品,但势头远不如前几天。四川省水产局相关部门表示,除了组织专项开展福寿螺为重点的水产品检疫监测行动外,还将联合卫生防疫站等部门出台相关对策。

  鲜螺没了市民谈螺色变

  前两天还赫然将盆盆鲜螺当街摆放的餐饮商家门前,昨日不见鲜螺的踪影了。“大家都不吃了,我们也不卖了!”老板说。而生意火爆的螺类冷啖杯也明显清淡了很多。“除了天气原因,这两天媒体对福寿螺的报道影响了不少消费者。”市区书院北街巷口的冷啖杯老板说:“我们做螺肉都很小心,但这两天来吃的人还是不停地问,但现在消费者心里害怕,就干脆不吃了。”“我一直喜欢吃这儿的螺,人家也说煮熟了吃没事儿,可还是担心,还是吃些卤菜算了。”正在吃冷啖杯的小伙子王成说。

  生意冷淡淡水螺也受牵连

  青石桥水产市场前几天螺类产品销售火爆场面昨日也难寻踪迹了。在整个市场内,唯有角落里零散的两个相临的地摊上摆放着两堆螺,不超过200斤。相比其他水产品生意,螺类产品的生意实在太冷清了,记者在旁观察了半小时,两摊位均无人问津。“生意越来越差,”当记者问及货源时,老板说:“我们这是自养殖的淡水螺,不是福寿螺!”

  B 专家解读

  到底“福寿螺”与普通田螺有何区别?是不是“福寿螺”吃不得呢?对此,记者专门请教了水产品专家。

  普通市民难辨福寿螺

  专家告诉记者,其实各种螺类差别很小,福寿螺虽是外来品种,但由于生存能力强繁殖快,已经快速进入中国地方。川内的田间地头,福寿螺照样很多!从肉眼观察来看,福寿螺比本地田螺体格略大些,而作为普通市民,根本不能区分福寿螺跟其他螺类的差别,即使是专家,也必须借助相关仪器仔细鉴别。

  据悉,原产地于亚马逊河流域的福寿螺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目前已遍布全国各地。

  所有螺都长寄生虫

  水产品专家同时指出,不光是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宿主,其实所有螺类都有寄生虫,再加上现在福寿螺跟其他国内螺类已经混杂一起,福寿螺还占据了主体,目前北京“福寿螺”事件中的“福寿螺”其实也就是螺类的泛指。

  吃放心螺关键在方法

  就在记者实地走访中发现,众多曾吃过螺类菜品的消费者纷纷担忧健康。为此,水产品专家特别提醒,水产品寄生虫现象十分普遍,关键在于食用方法正确与否,煮熟透后再食用。如果病情及时发现,医治较容易,市民无须惊慌。

  C 有关部门

  年产400吨四川不会片面叫停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我省螺类水产品养殖达到年产近400吨。随着近年来螺类

川菜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螺类市场逐步扩大。但随着近日“福寿螺”事件的升级,部分市民还提出了禁吃、禁售、禁养螺类水产品的说法。对此,记者咨询了省市水产、食品卫生、防疫检疫部门,相关部门大多认为北京事件问题出在食品加工安全问题上,普通水产品

  寄生虫问题也都存在。因此,片面禁吃、禁售、禁养不是处理螺类寄生虫问题的科学方法。也会对市场和社会造成更多不利影响。

  记者游佳摄影刘亮

  新闻链接

  生吃福寿螺北京患者达87人

  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局获悉,截至23日下午7时,北京因食用凉拌福寿螺肉而得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比21日又增加了17例,达到87例。

  北京友谊

医院热带医学专家表示,目前第一批住院的患者经过两到三周的治疗,大部分病情已经稳定,本周内将有人陆续痊愈出院。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病重症患者可能留下头疼、痴呆等后遗症,引起不少出院患者的担心,北京友谊医院表示将对出院的患者继续跟踪治疗和回访,保证他们彻底恢复健康。

  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阴诚宏博士提醒大家不要草木皆兵,如果没有生吃或半生吃过淡水产品,就不存在流行病学史,根本谈不上得这个病,所以公众完全没必要恐慌。

  此外,据悉,惹出“福寿螺”风波的北京“蜀国演义”酒楼23日通过媒体向消费者公开道歉,酒楼负责人瞿传刚表示,酒楼所做的凉拌螺肉确实存在福寿螺加热时间不够的问题,这也是消费者染病的根本原因,酒楼将承担相应责任,做好一切善后工作。

  新华社

  相关专题:北京严查福寿螺致病事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