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长征老歌唱响一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10:16 南方新闻网

  长征老歌唱响一路

  第七团到达甘肃历史文化名镇哈达铺,长征旧址引起团友极大兴趣

  昨天,长征心愿之旅到达一个飘着当归药香味的小镇——甘肃哈达铺,这里随处可见红军长征遗迹,每间房屋都是红军长征旧址的重点保护对象,整个街道都保存为当年长征
时的模样,作为决定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党中央在这里凭借一张报纸,做出落脚陕北的决定,并最终赢得长征胜利。

  行进中

  长征老歌为团友打气

  昨日早上6点半,团友就被叫醒,不到8点就从兰州出发,山路颠簸,沿途没有厕所,女团员们被迫拿着伞躲到山坡的灌木丛后面,战战兢兢唱起“山歌”。随着越来越难熬的车程,当过兵的老团员老曹应大家要求,演唱了《长征组歌》中的一段,他的歌声让大家温习了长征路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提前找到了一点“长征感觉”。

  下午2点大家到达岷县稍作休整后,又颠车一个多小时前往哈达铺参观当年党中央开会决策遗址,在这里,老曹又禁不住哼起了《长征组歌》的曲调。而团友里,另一位退休老兵老张则一直用相机拍照,他说要把旧址照片带回去给儿孙看。

  傍晚时分,第七团到了岷州会议遗址,门面很不起眼,里面正在翻修,一些宣传牌子和资料正在整理中。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生了红军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红军在岷州休整期间,就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中共西北局会议,抵制了张国焘西进青海的错误主张。并根据党中央指示,制定“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为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顺利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的地

  甘肃唯一历史文化名镇

  哈达铺,这个当初因盛产当归等药材而出名的经济商贸重镇,因为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留下了重要一笔,如今成为甘肃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一来到这里,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革命气息:红军鞋厂、长征点心铺、红军调料店等店名随处可见,当地居民身上那种强烈的红军情怀,让进入这个保存完好的小镇的人们,恍觉历史倒流。

  哈达铺这个小镇在历史上建立重要地位的机缘巧合,让团员们感受到它的神秘和有趣。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韩尔明说,哈达铺地处甘肃荒偏之处,周围信息闭塞,却因为聚集着做药材生意的各地商人,他们订阅了许多家乡报纸,正是邮电所的一张报纸,决定了长征中红军的命运。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六万多人到此地参观,其中有远自

马来西亚、葡萄牙的客人。在纪念馆留言册上,记者看到来自广东、浙江、重庆等各地的“长征团”均留下对长征的感慨之言。

  ■团友心声

  助学时导游差点掉眼泪

  “我一直都想说说,因为深圳人助学之旅的场面确实很感人。”导游小魏是长征心愿之旅的常客,这位帅小伙已经带团走了几段了。在从哈达铺回岷县城的路上,小魏想起他带第一团去江西兴国的小学助学,他看到小学生们站在烂泥中,等着团友到来,心里非常激动,他说:“我看到了深圳人的爱心,不光是大人,连小孩子都很踊跃。”要不是两名小团友捐完钱把他拉走,如果继续留在现场的话,小魏说他绝对要掉眼泪。

  ■现场特写

  “国宝”守护者无人可替代

  小镇街上,随便问一位阿婆都知道,这里是国宝级的小镇。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韩尔明馆长则是这些“国宝”的守护人,64岁的他从纪念馆筹建开始就一直在哈达铺,如今已经守候了28年。早年,因为修建重要遗址关帝庙,他因公致残,从此只能拄着拐杖走路。这个小镇的一草一木,于他都是有感情的。他的爱人告诉我们,老韩早就到了退休年龄,上边却一直不让退,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代他。

  揭秘西路军

  老红军成忠实守灵人

  红五军战士在甘肃高台西路军烈士陵园守墓14载,一天未离开

  记者日前来到甘肃省高台县,从西路军烈士陵园讲解员小王处了解到,史料曾记载,1937年西路军与

国民党马家军的高台战役中,红五军军长被砍头悬城三日,护士长被七寸长钉钉入天灵盖钉死在槐树上等事情都发生在高台县东南角。

  三十年代这里是一块荒地,1957年后,这里建起一座西路军烈士陵园,一位老人曾在这里守墓14年,他就是该陵园第一任专职讲解员,也是西路军红军战士付泽攀。

  西路军战士成陵园讲解员

  据陵园工作人员介绍,付泽攀生前除了向参观者介绍当年血战高台的往事外,平日讲话很少,性格较为孤僻,而且每到傍晚陵园闭门谢客后,老人仍在园中踯躅徘徊,在烈士集体坟墓前,他口中经常念念有词,他还经常唱军歌,异常响亮,惹人揪心。

  付泽攀是红五军的一名连指导员,红五军战败后,他躲过马家军的围捕,到附近一个煤窑做苦工。因为他是四川宣汉人,怕被人听出口音,他一直装哑巴不讲话,后来又做起跑江湖的货郎,解放后在高台县落了户。1972年,老人主动要求到烈士陵园看护陵园,直到1986年去世,十四年来一天都没有离开过陵园。“大家都说他是最忠实的守灵人”,二十来岁的讲解员小王对本报记者这样评价他的前辈。

  小王还告诉记者,烈士们的纪念碑将进行扩建,修至19.37米,以纪念1937年这段惨痛的历史。

  逾3000将士战死高台

  在陵园杨克明纪念亭前,刻有一副对联: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就如这副对联所写,红五军正是经历三过草地的艰难,在会宁胜利会师,但随即根据革命形势打通国际线路的需要,北渡黄河,从此踏上不归路。

  8月22日,陵园讲解员小王指点着纪念堂内的草鞋、皮鞋、大刀等红军遗物,向我们一一讲起这些遗物的来历,那段惨烈的烽火岁月重现在我们眼前:

  1936年底,西路军渡过黄河后,经过大小数十次激战后放弃在宁夏战役计划,也放弃在甘肃永昌、山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设想,以五军为前锋,继续向西进发。1937年1月1日凌晨4时许,五军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39团、45团、骑兵团(辖三个连)、特务团(辖三个连),总计约三千人,攻占高台县城,并在高台成立苏维埃政府。

  但据相关史料记载,1937年1月12日,马家军四个骑、步兵旅又三个团及民团共两万余人,包围高台县城,切断五军与外界的联系,一周后,碉堡被马家军炮弹击中,三十余名战士战死。同时,马家军又向守卫东关碉堡四十五团一个连发起强攻,此碉堡也被马家军所占。18日,五军守城将士多数战死。19日上午,董振堂鼓励身边50多名干部战士血战到底,准备与马家军作最后的战斗,但不幸的是,20日凌晨,马家军冲进城内,高台沦陷。经此一战,除董振堂和杨克明外,五军13师师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骑兵师长董俊彦、政委秦道贤等三千余名将士,除极少数幸存外,全部战死。

  本版统筹:本报特派记者杜雅文张国栋本版采写:本报特派记者杜雅文刘晓燕张国栋申华伟李朝红刘荣陈以怀

  图:

  经过长途跋涉,长征心愿之旅一行昨日下午到达甘肃哈达铺。

  本报记者徐文阁摄

  (

南方都市报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