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扶贫中国行专题 > 正文

邓秀兰同志奉献事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18:27 中国扶贫基金会

  邓秀兰,女,现年52岁,中函文化程度,水库村小负责人。1968年参加工作,1996年民转公,小学高级教师,1968年至1981年,在水库村小学工作,1981年至1989年在元兴乡中心小学任教,1990年至今,在水库村小学任教。

  一、该同志师德高尚,多年来以苦为乐,爱生如子

  邓秀兰同志工作的水库村小,距县城100多公里,处在中江县最南端的深丘山区,学校座落在中江县第三大水库蓄水1000万立方米的元兴水库上,三面环水,一面背山,校址因水库水面升高,迁建在古坟坡地上。学校距离场镇约6公里,距周围当地住户约1公里,条件极其艰苦,是一个教师不愿去,而去了又留不住人的偏僻地方。恰是这样一所学校,邓秀兰同志在此工作了28年,尤其是1989年时,在因该村小缺乏教师,无法正常开课的情况下,她主动的向组织请示,要求由条件较好的乡小学又调回水库村小工作。且一干就没有离开过。

  由于学校面临水库,学生往返都要坐船,而且很费时,只好中午为学生做一顿午饭,才是解决学校巩固率的根本办法。然而师生吃饭是第一件麻烦的事,她硬是说服了爱人,买了锅,义务为学生煮饭,免去了孩子们中午往返于水库之上的辛苦。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安全,更让家长放心。慢慢地,中午为学生煮饭形成惯例,,邓秀兰老师多年来天天中午与学生同吃一锅饭。由于孩子们还小,怕他们盛饭烫了手,她还要一碗一碗给他们盛饭,有时,幼儿园的小朋友还需要她一口一口的喂饭。吃了饭,孩子们不会洗碗涮锅,邓老师就一手包干,日复一日,她从不觉得麻烦与辛苦。

  水库村小学三面环水,大部分学生每天都要坐船。原来该村有一名男教师,已退休多年,她作为一名女同志,为了方便学生,硬是学会了撑船,做好学生接送工作。邓秀兰老师生大女儿时,产假未满,她不放心学生,就坚持上班,这时班里一名学生生病了,当场呕吐腹泻,神志有些不清,她很着急,但村医疗点在水库对面,可望而不可及。她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急忙背上这个孩子,高一脚低一脚地来到学校下面的渡口,撑起一艘小船,向对岸划去。上岸后,又亲自将学生背到医疗点紧急抢救。由于该生误食野果而中毒,医生说如果再晚半个小时送来,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这时,邓老师的衣服已被汗水和秽物浸湿透了,但她脸上却露出了一丝微笑,这才轻松地舒了一口气。

  水库村因水库淹没而致使经济不发达,条件差,开校报名时,有的家长因凑不上杂费和课本费或是凑不齐,想让孩子辍学。邓老师总是苦口婆心把学生先留在教室里,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费用的事情由她来想办法解决。她说:“这些可爱的孩子,怎么能不读书呢?”多年来,她累计为贫困儿童垫付或支付杂费课本费和其他费用近万元。

  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读上书,多年来摆渡如一日。

  由于学校三面环水,水库村的孩子们要上学,就须乘渡船,她多年来如一日,渡船接送学生,从无一例发生不安全事故。在遇到吹风下雨或冬季大雾天气时,学生坐船非常危险,有时学生坐在船上半小时或一小时都靠不了岸,她很是担心着急。尤其是在2002年冬天,天下大雾时间较长,摆渡学生到校上课时,因认不清学生住家方向,便只有采取呼喊学生名字,或学生家长点火把等原始方式才能找到学生在岸边的方位,这样才能逐一把学生接上船,接到学校上课。有时,船行在水库上,由于雾大,找不到学校的位置,小船儿在茫茫大雾中摇呀摇,她和学生们只有通过唱歌的方式,让岸上的行人为他们导航(因为,这儿的人们都熟知她和学生在水库上迷路时求援的这种方式)。但是,不管怎样,邓秀兰老师,从不耽误学生上课时间。为了巩固元兴的“普九”成果,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默默工作。

  三、一师一校,小学、幼儿园复式教学。

  一座学校,一名教师,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方黑色的沃土。邓秀兰同志在水库村小,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更是工人和保育员。由于条件差,2002年新水库村的幼儿教师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学校临时请她在教小学的同时,兼教幼儿园的6个孩子。邓老师没有推辞学校对她的信任,但是她也深知教这两个班的压力有多大,担子有多重,她只好把这些埋在心里,更多的是对学校的理解。她任教一学期学校承诺给补助150元,而另请一名幼儿教师学校要付2400元,不仅是为学校节约资金,更重要的是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更能得到家长的信任与支持。由于教学效果好,幼儿增加到了13人。当时,她的爱人极力反对,说她已经50多岁了,临近退休了,幼儿太小,又面临水库,考虑到安全责任重大,希望她不要接手,平稳退休。邓秀兰同志没有推却,主动说服爱人、子女,争取家庭的支持,她说:“就算是最后一班岗,我更应该站好。”爱人知道她那倔强的性格,她认定的理,就是八匹马也拉不回来,只好同意了。现在她既要教小学二年级14个学生,又要教幼儿园13个小朋友,27个人组成了中江县独一无二的混合教学班。每天早上,从7点左右就要撑船接学生上学,中午又忙于给孩子们做饭,实在太累了,就伏在课桌上打个盹,接着又准备下午的课程,直到下午6点左右把孩子全部安全送回家后,关好教室窗户和校门,回到自己家中已是夜幕降临的傍晚。尤其是冬天的下雨天,由于天气短,行船困难,常常回家已是伸手不见不五指。小女儿哭着要爸爸一起去接妈妈,这已不知是多少次了。邓老师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的这种精神,使水库村的很多村民为之感动,更为她丈夫所随之付出的劳动而佩服。邓老师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只是在家住一夜,天一亮有投入到学校工作中。双休日其他教师在家中休息,而邓老师则忙于备两个班的一周的课程,整个家务成了丈夫一手包办,从无怨言。别人家小两口总是为家务事做多做少而吵架、闹矛盾,夫妻不合,甚至打架,这与邓老师和她的丈夫比起来,又是何等的伟大,几十年如一日,邓老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最近她们夫妻商量,准备把学校作为临时的家住下来。

  由于是复式班教学,难度较大,邓秀兰同志积极克服困难,尤其是年龄上的困难,主动学习,研究小学和幼儿复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她所任教的班级在全乡同年级同学科考试中,成绩总是年年名列前茅,家长、社会对她的评价都非常高,称她是好老师。

  由于她几十年工作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默默奉献在山区。对于她自己,30多年来从未向学校提出任何要求。评优、获奖、3%晋级、调离条件好的工作岗位,对于她来说是垂手可得的事,但是她总是让给其他同志,自己的压力、痛苦再大,也毫无怨言。她的事迹被《德阳日报》社记者得知后,他们对邓秀兰老师进行了专题采访。2004年《德阳日报》5月28日在头版头条以《青山绿水托师魂》为题重点推出邓秀兰老师先进事迹的专题报道。2004年9月8日《人民日报》第三版,题目《情注孤岛育英才》报道了邓秀兰的先进事迹。2004年9月10日《四川日报》第三版,题目《孤岛筑师魂》对邓秀兰老师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2005年9月12日《德阳日报》第三版,题目《闪耀三十年的烛光》报道了邓秀兰的先进事迹。2005年4月27日邓秀兰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2005年7月20日邓秀兰荣获“四川省第二届优秀乡村教师“怡和烛光奖”荣誉称号。2006年3月24日《中国妇女报》第一版,题目《“孤岛”女教师》报道了邓秀兰的先进事迹

  四川中江县元兴乡中心学校

  2006年8月10日

  相关专题:扶贫中国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