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塔影认通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7日10:09 财经时报 | |||||||||
□ 本报记者 李红兴 刘巍 8月的北京,正是煎熬人的桑拿天气,通洲也不例外。为即将到来的“通州运河文化节”,上上下下都在紧张忙碌着。 聊起运河,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会特别兴奋,几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通州因运河而名
通州旧城像是一艘大船,现在“海子公园”内的“燃灯佛舍利塔”就是船桅,是运河北端的标志,正所谓“一支塔影认通州”;而位于城中心的钟鼓楼就是船舱。但十分可惜的是,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钟鼓楼在文革中被毁。登高楼远眺,通州城和京杭大运河尽收眼底的胜景无法因运河的重生而再现。 站在运河北关闸桥上向下望去,温榆河、通惠河注入的河水缓缓而下,运河河道豁然开朗。宽阔如镜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不时有成群水鸟嬉闹,掠起一片涟漪,已经绝迹多年的鱼儿又开始在运河里畅游了。 通过近两年的治理,如今运河通州段河道已由过去的100米拓宽至200米左右,两堤间距约300米。4.6公里的运河城市段河道,水面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蓄水量超过20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也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 10月15日,通州将迎来它的首个“运河文化节”,也是运河作为通洲的一张文化名片被正式推出的日子,所以吸引了各方关注的目光。 据“文化节”有关负责人介绍,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也已被列入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六景区之一。届时,运河将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区,为城市经济增加新的活力,同时也会为当地生态保护带来诸多好处。 在历史上,正是元代时开通了会通河(山东段)和通惠河(通州至北京段),京杭大运河才自此沟通。元朝郭守敬修的通惠河长164里,增加了水源后元代船只可经过运河沿通惠河直驶入大都城内积水潭。 据有关史料介绍,当时最著名的工程是“瓮山泊”,它既是通惠河上源的调节水库,又是著名风景游览区,元代皇帝多次乘船前往游乐,经清代扩建后成为大型的皇家园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昆明湖。它与万寿山一道构成了颐和园这一世界遗产最主要的景观。至今,象征着清朝万代基业永不翻的“石舫”依然静静地停靠在昆明湖与万寿山的交界处,供游人拍照留念。 《中国运河传》的作者、中国城乡规划院院长傅崇兰先生告诉《财经时报》,“天人合一”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治水模式,除通惠河外,“会通河”也是这一治水模式的一个典范。 1391年黄河决堤堵塞了会通河,141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工部尚书宋礼率领16.5万农民工疏浚“会通河”,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运河修通了之后没有水该怎么办?这就要提到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农民,叫白英。 白英“以耕稼为主”,但他有多年参与治水的经验,他曾用几十年时间,跑遍了汶水上下游地带,了解了方圆数百里内的自然地理水文情况。宋礼受令之后,“布衣微服,至汶上城东北,访白英于彩山之阳”。白英告诉宋礼14个字:“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历史上把这个叫做“白英策”。也就是说,首先要把河水和泉水引入运河河道。修筑挽扼大水季节之水的水柜子。水柜就是人工造湖或者自然湖泊。 白英的这个办法抓住了伏秋水大,冬春水小的特点,水小的时候南流进入运河,使其畅通无阻;水大的时候又漫坝入“柜”。他的这一策略不但解决了“会通河”跨流域调水引起的生态恶化问题,更是对流域生态走廊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让运河成为流域水系的自然组成部分。这不能不说是世界运河史的一个奇迹,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治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超智慧。 “申遗”背景回放 为了运河的保护、申遗,2003年杭州成立了杭州运河指挥部,并同时成立一个集团公司,其目的就是为了运河筹集经费。 以前没有开发因为资金需求量特别大,运河两岸住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现在要按照原来的老街区的样子进行改造。 江苏和浙江的6个古镇曾经联合申遗,最后失败。失败原因就是省与省之间因为没有上面牵头,在很多方面很难统一。更何况京杭大运河穿过了那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层次都不一样。 2005年底,借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之机,罗哲文等3位知名专家联名写信给大运河流经的18个市区的市长,呼吁联合申遗。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内的58名政协委员联名对此提议,将大运河申遗一事推到了舆论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