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外来生物入侵困扰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1:27 新华网
外来生物入侵困扰中国

研究人员展示正在吞噬树叶的美国白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际先驱导报驻乌鲁木齐记者丁秀玲报道  从水葫芦、美国白蛾到福寿螺、食人鲳,一起起由外来生物引起的恐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地影响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从8月16日到19日在新疆召开的中国防控外来有害生物高级论坛上,记者更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每年损失上千亿元

  所谓“生物入侵”,是指有害生物通过传播扩散,给异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并危害生态环境安全,这在全球化的今天频频发生。而据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万方浩研究员保守估计,中国每年遭受的损失至少也有上千亿元人民币。

  来自农业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外来入侵物种达四百余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一百余种。如水葫芦、互花米草、红火蚁、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等已经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一百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中国已发现五十多种,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些入侵物种还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例如,原生于北美的豚草,已入侵到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花粉是引起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疾病的主要致敏病原。

  目前在中国,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偏远保护区之外,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水域、湿地、农田、城区等,都因为生物入侵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外来生物入侵目前危害最大的在农业和林业领域,其中农业涉及面积大,但危害周期短,从长远看,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对生态的影响更大。

  入侵两大通道

  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站长赵良平认为,人为因素是造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主因。赵良平说,一个外来物种引入有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也有可能因生态系统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扩散并造成危害,改变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

  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国外物种最多的国家,从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来看,其中随寄主植物入侵的占大多数,随木材及木质包装材料传入的次之。

  盲目引种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最典型的例子是水葫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将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如今水葫芦已遍布华北、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使著名的滇池变成臭水塘,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理想水上旅游线路被迫取消,而且我国每年要花费上千万元用于打捞水葫芦。

  赵良平说,目前国内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偏差,盲目崇洋,不加分析引种并大力推广“洋树种”,对外来物种的危害认识不足。有些企业、民间组织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携带、引进、繁殖、推广国外植物品种,对引进品种进行商业炒作现象严重,更助长了盲目引种之风。

  检疫不当是许多有害生物进入中国的另一通道,原产美国的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大爆发就是如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山西发展煤业,买了一批美国加州的带皮原木做坑木,由于入境时没有经过处理,红脂大小蠹藏在树皮内“偷渡”而来。因没有天敌、气候干旱等原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山西大发生,并迅速传播。最严重的时候危害面积达五六百万亩。这个事件为中国进口检疫敲了警钟,中国从此要求所有进口木头都要进行剥皮或检疫处理方可入境。还有进口物品的木质包装箱,也常常成为有害生物的另一“偷渡”通道。

  加入全球共防体系是关键

  外来入侵物种有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在国际上,防止生物入侵的贸易限制条款正被一些国家用作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

  据了解,美国、澳大利亚、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等国家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的一些专家也在呼吁中国早日对外来有害生物立法,依法应对、统筹管理、有效防治。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防治处处长王晓华说,外来物种泛滥大都是由于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因此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共防共治。

  在中国防控外来有害生物高级论坛上,包括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副校长荣·斯迪纳在内的23名防控有害生物专家认为,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全球共防体系是防控外来有害生物的关键。

  海湾战争后美国从

伊拉克撤军,连车轱辘都要洗干净,怕的就是有害生物入侵。赵良平说,在引进外来物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前,必须经过评估论证、引种审批、隔离试种、驯化试验和鉴定认定,加强检疫封锁,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