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商海峡西岸的创业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0:38 海峡网-厦门日报

  编者按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

  多年前,当这首歌漂洋过海,在祖国大陆唱响的时候,满怀乡思的台湾同胞“归来”的步伐无可阻挡地迈开、并越走越疾了:探亲、投资、旅游…… 一样的气候,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化,一样的风俗,一样的血脉……厦门,这个海峡西岸距宝岛台湾最近的城市,
这块与对岸有着不解情缘的土地,成为台商、台胞投资定居的首选地。

  2006年1月25日清晨,当肩负两岸春节包机厦门航点首航任务的“白鹭”飞越海峡,飞越地理和时空的阻隔后,两岸的“亲戚”越发走得近、走得亲了。

  在亲情融融的新春佳节,当两岸包机在这座城市上空翩翩起飞、穿梭往来的时候,让我们带您走近生活、创业在这座城市的台商和台胞,一起倾听“在同一座城市的屋檐下”与您为邻的他们的那份真情和实感。

  他们,来自海峡彼岸的台湾宝岛,他们,选定在温馨的鹭岛创业,建厂房、修苗圃、种水果、开餐厅……2340家台资企业,6万名台商、台属,在厦门演绎着自己人生的财富故事,也推动着这座城市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对于充满人文气息和创业氛围的厦门,他们爱,并融入着。

  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号角吹响之时,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台商在海峡西岸创业的故事,分享他们打拼的艰辛,还有成功的喜悦。

  台湾“鹅公”带来“全鹅大餐”

  62岁的台湾彰化人江清银来大陆之前就是以养鹅起家的。30多年的养鹅生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9年来厦门考察,发现这里养鹅的很少,是一片几乎空白的市场。回到台湾,他将两家鹅肉城酒店和几个养鹅场交给6个子女打理,2001年和太太来到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在村口租了30亩地,开了一家养鹅场,自称“鹅公”。远近很多人都知道,来“鹅公”的养鹅场,可以吃到有台湾风味的“全鹅大餐”。

  现在,“鹅公”一年至少要卖5万只鹅,江清银说,我是福建的子孙。祖先是跟随郑成功到台湾的,选择厦门,是因为这里离台湾很近,而且有厦金直航的便利。

  除了自己养殖,江清银还把台湾鹅苗卖给厦门及附近的养殖户,等鹅长大后再收购转加工。现在,找他领养鹅苗的农户有上百家。他说,“这里的农民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养鹅时有什么疑难杂症都会来找我,我有经验,会教他们。如果农民买的鹅苗超过600只,我让他们住在养鹅场,提供免费培训。”“您就不怕养殖技术被别人学走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江清银笑着说,“我年纪这么大了,赚的钱足够我和老伴儿安度晚年,如果能让这里的农民也赚钱,我更高兴!”

  双岭村有条“台湾农业街”

  很多人都知道,厦门岛内有条“台湾街”,让人没想到的是,“鹅公”定居的双岭村里也有一条“台湾街”。村里一条两三公里长的道路两侧,几年来自发地聚集了十多家台资企业,他们的主人和江清银相似,大都来自台湾中南部,在厦门投资花卉、养殖、水果种植业,在祖国大陆鼓励台商投资农业的政策引导下,他们正在寻找更多商机。

  与养鹅场相隔不远,是台商许基炫投资的花卉公司和另一位台商的火龙果种植地。据说还有种释迦水果、绿豆红中药、蔬菜等的台资农业公司。台商傅琼华和陈信治夫妇投资的厦门蜜蜂世界生态农场也在这里。作为邻居,陈信治夫妇和其他台商彼此都很熟悉。陈信治夫妇才来一年多,是被其他台商“引”来的。他们租了9亩多地,养了近百箱蜜蜂,生产的优质龙眼蜜还卖到金门去。过了不久,二儿子也来到厦门,做起了汽车省油器的生意。

  傅琼华已经是抱孙子的人了,但是对大陆的事业仍然踌躇满志,她已和福建、内蒙、贵州等地的数十家蜂农洽谈过。傅琼华说,新的机会仍在寻找中。接下来她还想去福建生产樟树多的地方投资,生产蜂胶。随着双岭村这条“台湾农业街”越来越热闹,傅琼华还设想能让这个蜜蜂农场发展成观光式的,让市民欣赏自然田园风光,了解

蜂蜜的生产过程。

  “钨钢大王”转型第三产业

  细细数来,在厦门创业的台商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其中还不乏“两栖”、“三栖”的台商。虽然春保钨钢集团总裁廖万隆的商业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立了横跨两岸的“钨钢王国”,但作为企业家,他还看准了厦门蓬勃兴起的第三产业。廖万隆说,我们要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地尝试。

  七八年前,廖万隆的中式快餐连锁店“无名子”以厦门为起点,曾经在各地刮起一阵中式快餐的“旋风”。廖万隆说,在当时经济发展过程中,餐饮品种不够丰富,从台湾引进中式快餐概念,符合社会的需要,也因此成为一种潮流,现在随着消费多元化,我们对服务业的关注也在慢慢转型到百货业和娱乐业,正在努力把“精品百货”的概念引进大陆。

  “尝试、突破、为社会作贡献。”这是廖万隆挂在嘴边的话。之所以跨行业经营,廖万隆说,所有的大企业都是跨行业经营的,正因我们的基础稳定,才会有精力涉足其他行业,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引进专业的人才来成功经营。

  创业成功再重返校园“充电”

  早在1989年,台商黄信辉就来到厦门投资,创办了振华制衣有限公司,黄信辉说,那时厦门物价低,又能找到足够的人力资源,台湾传统行业转移到这里是必然的趋势。从最早在湖滨南路一带租用厂房,发展到现在,公司在角美已经盖起占地50亩的厂房,在厦门还有9000平方米的办公楼。

  黄信辉说,每个企业投资都有一定的考虑,我的祖先在漳州,当我从广东、深圳一路考察过来时,相同的语言和生活环境使我决定在这里投资。现在,我们厦门岛内的传统企业外移,我也非常支持,带头把厂房搬到角美,因为厦门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我们把生产的工厂设在外面,把展示中心和设计中心放在厦门,欧洲等地的外商也很高兴。

  “活到老、学到老。”事业发展得非常顺利,黄信辉开始怀念校园生活,他成了厦门大学EMBA的一名学生。黄信辉说,在社会上奋斗了30年再重返校园,是多么幸福的事。之所以选择在厦门大学就读,是因为到厦门大学就读EMBA的很多是台商,而且他公司的职员很多也是厦门大学毕业的学生。

  此外,黄信辉还加入了厦门市慈善会

高尔夫慈善分会,他说,除了工作,付出也是我们台商生活的一部分。(王文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