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专访台湾《汉声》杂志创办者黄永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1:06 国际先驱导报

  35年寻找泥人、染布、中国结

  中国结、油纸伞、泥人,这些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被《汉声》杂志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汉声》因此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之最”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赵岩报道 今年9月15日,一场特殊的展览将在上海举行,展
览名为“母亲的艺术展”,将全面展示黄河流域的女红作品。展览策划人黄永松说:“母亲手中的一针一线是所有艺术的根源,历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手工艺术是中华民族留给所有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

  黄永松是台湾著名杂志《汉声》的创办人,该杂志创刊于1971年,每一期杂志都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全记录”,它全面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并将其再现给读者。该杂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在今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之最”之“给内行看的最佳出版物”;黄永松也被冯骥才基金会授予“中国民间守望者奖”。

  近日,黄永松在北京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专访。

  把历史和现代首尾相连

  《国际先驱导报》:《汉声》为何选择以记录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为己任?

  黄永松:当初是想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衣食住行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会让读者更感兴趣,所以《汉声》坚持采集“中国的、传统的、民间的和活生生的”文化作为素材。在逐渐深入过程中,我们开始带着抢救的心态去记录这些濒临灭绝的民间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之着迷。

  《汉声》1971年创刊时发行的是英文版。1978年,台湾经济开始腾飞,我们发现富裕的生活让人们浅薄的文化根底暴露无遗,出现许多盲目崇洋的“暴发户”。因此,《汉声》决定改为中文版发行。但是改版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英文版的《汉声》是交流东西方文化的横向模式,而中文版的《汉声》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纵向衔接,这种转变十分痛苦。就在这时,一位朋友对我说:“你现在要做一个肚腹,把历史和现代首尾相连,这样才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成为一个整体继续前进。”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也正是这种信念支持我坚持做了下来。

  雁荡山村落的惊喜

  《国际先驱导报》:在深入民间调查时,是否遇到民间传统文化遗失的现象?

  黄永松:我可以给你讲一个故事。古代有一种染布的方式叫做“夹缬”。它从植物中萃取染料,将布固定在刻有花纹的木板之间进行染色。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唐宋年间,在后代逐渐失传。虽然古书上记录了一些技法,但是其中存在许多谬误。后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浙江雁荡山上的村落里有一家染坊,它仍在使用这种传统方式。我和我的团队在那里驻扎4天,完整地记录了“夹缬”的全过程。可是,当我们做完调查之后,染坊主人突然说他即将关闭这家染坊。因为这种布已经没人买了……我们立刻做出决定:购买1000条夹缬,以保证染坊继续经营。回到台湾,我在这期杂志的前页呼吁每位读者认购一条布。没想到千条夹缬竟然供不应求,被抢购一空。现在,夹缬不但在继续生产,而且已经成为独特的民间工艺品,为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五年复原“中国结”

  《国际先驱导报》:挖掘这些濒危的民间文化,需要怎样的坚持?

  黄永松:几乎每一种民间文化的整理搜集都要历时几年。去年元月,《汉声》曾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惠山泥人展”,共展出近300套惠山泥人。为了搜罗各个历史时期的泥人精品,寻找散落民间的泥人艺人,我们总共花了8年时间。

  1981年,我们出版了一期专门记录中国结艺的杂志,并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结艺命名为“中国结”。在编辑这期杂志时,我们在台湾寻找一些上年纪的老奶奶,让她们打出记得的所有结扣。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老工友也为我们提供许多古代宫廷的编结工艺。经过四五年的调查整理才复原了中国结从基本结到变化结、再到复合结的所有原理和样式。

  《国际先驱导报》: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有怎样特别的感受?

  黄永松:有员工笑称我们是“年终无休”,因为每到新年,庙会等地方都是民间工艺集中之处,我们则必须赶到现场。所以,《汉声》更像一个学习场所,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状态。此外,我们还能从这些蕴藏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太多的惊叹,这些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是一笔不得了的财富。

  传统文化不应被流行左右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如何获得来自全世界的保护?

  黄永松:4年前,清华大学传统建筑研究所曾经到山西吕梁临县考察,发现当地遗存一个古老的碛口,即古时的旱码头。为了使这个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我们和多方专家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最终,山西碛口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评为“人类伟大纪念物”。该组织拨出款项对碛口进行维护。

  《国际先驱导报》:在现代社会,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应该怎样跟上时代步伐,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黄永松:中国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新的时代仍然蕴藏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传统的工艺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而这种文化的扩张力是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

  任何时代的艺术都离不开创意,而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激发创意的肥沃土壤。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既要融合现代元素,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同时,现代的艺术设计也应该从民间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魂和本质。中国的民间文化只有保持住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意蕴,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才会互通有无,更加精彩。

  而我们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应该引导流行,而不是被流行所左右。我们“随波”但绝不“逐流”。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