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16:04 新民周刊 | |||||||||
三峡之后,中国大型水利工程决策很难绕过三峡决策确立的程序原则。 撰稿/汪 伟(记者) 规划显示,西线调水未来将对三峡发电将产生影响。但在此之前,三峡对西线的影响可能会更早、更大、更深远。对《备忘录》的作者群来说,三峡是一根标杆。有三峡的先例
“三峡工程上马是听取了全国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论证和模拟实验,特别是通过全国政协讨论,全国人大无记名投票,多数代表表决通过后才开工的,”在《备忘录》的前言中,编者特意以此证明,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关于西线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并不意味着西线决策程序已经完成。 有的时候,三峡还被当作一个量词使用。人们用它来确定工程规模、投资数量、建设周期、预期回报、工程风险大小和移民难度,乃至某个水利工程“维系中华民族的程度”。 在与三峡工程进行一番对比之后,《备忘录》作者认为,“比三峡工程不知要难多少倍,风险也不知要大多少倍”的西线工程是否上马,应该更多听取全国各方面尤其是被调水地区的意见,并经过“全国高层次的民主决策程序”,才能决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珺和成都地矿所研究员潘桂棠说,西线规划“是全国人民参与建立公共规划论证体系的大事”,因此必须实现“全社会参与、科学决策、人民监督”。 然而,在“全社会参与”与“科学决策”之间,并非没有矛盾。水利界向来有声音认为,水利工程不仅涉及诸领域大多十分专业,而且背景资料浩繁,人大代表能否在短时间内判明利害,做出决定,值得怀疑。更何况,人大表决是否意味着没有人对工程的后果负责? “三门峡也是人大表决通过的。”早先,工程院一位院士就西线是否需经人大表决的问题表态说。 鲁家果表示不能认同此说。“三门峡工程提交人大表决的时候,不仅鼓掌通过,而且还要欢呼,但到三峡表决的时候,不是有177张反对票、664张弃权票和25张没有投出的票吗?这说明时代在进步。” “不能因为老百姓不懂,就不让他们知道,不让他们议论。不懂就要解释。”鲁家果认为,未来的大型水利决策中,要防止一种倾向:允许表达反对意见,但是最终拍板还是少数人说了算。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院士曾说过,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那些反对者。9月,西线规划设计单位黄委会勘查规划设计院回应争议时说,西线这么大的工程,有不同意见,实属正常。“作为一个技术研究机构,我们的看法是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同时吸取各方面的意见,但是没有必要卷入争论。”设计院办公室一位副主任说。 但设计院“少说多做”的低调姿态,被鲁家果认为是想“省得麻烦”。 “这个麻烦是省不掉的。”鲁家果说,“反对意见不是因为允许表达才存在,而是存在就一定要表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