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营经济五年可创七成GDP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01:10 新京报

  《2006年民营经济蓝皮书》发布,称民企“十一五”将进世界500强

  

民营经济五年可创七成GDP

  背负着G D P增长的大任,民企在融资和贷款方面步履却十分沉重。漫画/叶绿

  本报讯(记者魏铭言)昨日,《2006年民营经济蓝皮书》发布(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预计,“十一五”期间,民营占全国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5%上升至3/4;民营企业规模将明显扩大,中国将有规模民企进入世界500强。

  私企增速北京第一西藏第二

  这本由中华全国工商联主持编创,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参与的《蓝皮书》指出,十五期间中国民营经济已成为产业投资、劳动就业、税收、对外贸易的主渠道。目前城镇就业人口中,75%以上是在民营企业工作;在过去的5年里,内资民营经济投资总量平均每年增长近3成;私营工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资产总值、销售收入,还是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均保持年均50%左右的增速;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超过国有经济,成为不少地方的主体财源。

  《蓝皮书》称,过去5年间,我国私营企业投资者人数年均增速22.9%;其中北京最快,年均高达127%;西藏居第二,年均增长39.5%.《蓝皮书》预计,未来5年间,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GDP的比重可能将达75%.

  扶持民企重在6方面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民营企业将继续超速发展,更多民企将进入全国500强大型工业企业,一些大型民营企业甚至将跻身世界500强行列“。

  为促民营经济,蓝皮书亦向政府提出六项建议,首先是加快宪法中有关公民合法财产保护的配套立法进程,清理向悖的法规条款,完善保护私人产权法律体系。其次包括: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基于行政的经济垄断;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对创业型、就业型、科技型、服务型中小企业实行税费扶持政策;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收费、切实制止摊派等。

  焦点1

  个体户为何五年减少百万?

  创业环境不宽松及统计方法为两大原因

  2006年《民营经济蓝皮书》显示,过去五年,中国个体工商户注册户数由2000年的2751万户下降至2005年的2464万户,年均降幅为0.8%.该统计数据来自全国工商总局。

  对此,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说,个体工商户数量的下降趋势与其预期相反,表明当前创业环境尚不宽松。与沿海地区相比,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个体工商户数量下降较快。

  这表明当前个体工商户“创业成本高、创业环境尚不宽松”,税收和融资一直是两大难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陈永杰指出,中国个体工商户数量并非真正减少。由于统计方法不同,国家工商总局只统计了当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个体户数量;而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个体工商户为3900万户,比工商部门的同期统计数字高出1000多万,应有大量未注册登记。

  焦点2

  民企谁先进军世界500强?

  辜胜阻认为深圳华为等高新科技民企最有可能跻身世界500强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企业,还会有几家民企有望进入世界500强。

  对此,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分析说,比如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样的高新科技民营企业,将最有可能跻身于世界500强行列。

  辜胜阻表示,现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他们有国有资本的支撑。但是这些企业进入500强的标准是规模大,经济总量大,至于竞争力是不是最强的,并不是世界500强企业衡量的指标。像深圳华为这样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如果按照其现在的规模和竞争力发展下去,很有可能进入世界500强。目前,全国工商联每年都按照销售总额,对上规模民营企业评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焦点3

  如何解决民营贷款难?

  国家发改委专题报告称,需确立私募融资制度的法律地位

  蓝皮书指出,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目前民营企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没有按规定建立财务账目,企业信用信息不透明、信用记录不清楚等种种主、客观原因,仍在贷款、融资环节等方面存在重重困难。

  对此,国家发改委在蓝皮书的专题报告中建议,需在法律上确立私募融资制度的地位,制定符合中国特点的放贷人条例,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需要推进中小民营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改造现有技术,对有效益,技术含量高的企业,由当地政府确定支持办法。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王黎明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动产质(抵)押信用体系,为缺乏不动产的中小民营企业运用动产,或高科技含量的无形资产融资创造条件。北京市发改委中小企业处处长郭俊峰表示,从去年起,北京市每年新增5亿元作为中小企业扶持资金。

  本报记者 魏铭言 郭晓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