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林口女子朱占香了不起痴心植树28载30万株绿遍山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09:02 黑龙江日报

  张丹薇 李欣 本报记者 徐大勇

  汽车在牡丹江林口县朱家镇牛心村富山屯的山路上行进着,两旁掠过的山坡上大多是梯田,很少见到树木,不免让人顿生倦意。

  然而,转过一道山梁,大片的绿色突然跳入眼帘,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是一眼望不到
边际的树林———樟子松、红松、杨树,枝繁叶茂地沿着山势向远处蔓延……

  山腰间,绿树环绕的地方,有两幢草坯房和一幢刚刚盖好的砖瓦房围成的院落,那就是朱占香的家。

  只要勤劳,日子总会好起来

  28年前,朱占香在石板沟栽下第一棵树苗时,希望这些树苗能快点变成人民币。谁知,当初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竟变成了这个女人此后一生的梦想。

  今年53岁的朱占香,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一天书也没念过。从她懂事开始,就什么活都干,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1972年,19岁的朱占香嫁给林口县朱家镇富山屯大她9岁的刘忠仙时,所有的家当就是一床铺盖,婚宴是两碗大粥和一盆捡来的大头菜汤。朱占香却很知足,用她的话说:“我有一双手,只要勤劳,日子就会好起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流行一句口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朱占香所在的生产队也制定了这样一条规定,只要在荒山上植树,就可以按棵数抵生产队的欠账。别人对这条规定都不“感冒”,可朱占香却偏偏“情有独钟”。每年一到植树季节,她就拣当地林业部门种完“计划数”后扔掉的树苗,一棵棵小心翼翼地栽到荒山上。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朱占香夫妇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贫穷赋予她勤劳,大山给了她灵感

  欠村里的钱通过植树抵够了数,朱占香也从中尝到了植树造林的甜头。1978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村里正实行包产到户,别人家都是起早扛着锄头上地,可朱占香却扛着锄头上了山。

  封山育林的苦是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朱占香和丈夫老刘,一大早就踏着遍山的露水起程了,要走近1个小时才能到达植树点,还没干活就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村民有人叫她“朱傻干”,有的叫她“朱逞能”,不管叫啥,朱占香都不在乎。她常对老刘说:“人活着要的就是一口气,咱造的林,咱俩可能是借不了什么光了,可只要打这路过的人,说一句是咱种的,就值了。”

  1988年春天,村里刮起了一股毁林开荒风。夫妇俩担心自己的林子会遇到不测,干脆把家搬到了山上,一来看着林子,二来也能省些时间多种点树。东北的春天是短暂的,为了能在种树的季节多种树,每天晚上朱占香总是把家里的那只大公鸡抱到炕头上,当鸡叫头遍的时候,她就爬起来做饭,顶着还未落下的月亮上山,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28载绿色梦得以实现

  28载光阴,让林口县朱家镇石板沟发生了巨大变化。朱占香夫妇俩在2000亩荒山上栽下的30万株树苗不但让荒山一片葱绿,而且这里成了松鸡、野猪、獾、狍子的乐园,石板沟俨然是一座“绿色宝库”。

  为了贴补朱占香家的生活,林业部门特批她每年可以砍伐50立方米的山林出售,可她却舍不得放倒山上一棵树。有人曾经做过估算,朱占香植下的这片林子,经济价值已超千万元。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换算公式,一片林子的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9倍计算,她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早已超越了钱的概念,受益的却并非朱占香一家。2005年,朱占香获得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能手称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