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市生活:你过得好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10:28 河北日报

  【聚焦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

  9月20日,中国城市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出炉《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报告对国内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判,推出了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这是国内首次对城市人的生活质量进行大排队。

  1、城市生活质量如何,老百姓说了算

  这次由新华网和中国政务信息网联合进行的关于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调查中,287个城市773325人次参与调查并发表了评论,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城市生活质量网络公众调查。

  “能否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有没有上保险”、“城市环境污染是否严重”、“对社区提供的文化娱乐设施是否满意”、“所在城市找工作是否容易”,这些都是本次调查中的问题,网民可以从主观感受对所居住的城市作出评价。专家对这次调查的评价是“城市生活质量如何,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2、生活在深圳、青岛、杭州令人羡慕

  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市生活质量前十位的依次是:深圳、青岛、杭州、宁波、上海、无锡、烟台、苏州、东莞和大连。从前10位城市的区域分布看,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其中珠三角地区2个,环渤海地区3个,长三角地区最多,达到5个。

  与以往国内相关排名或评价不同,这一排名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传统的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位次出现较大反差。与2005年度排行榜比较,2006年大部分城市排名都有比较大的变化,从前10名来看,2006年生活质量前10位的城市中,只有6个属于2005年度前10位城市,而且其中4个城市排名发生了变化,北京、珠海、广州和厦门跌落前10强,而青岛、无锡、烟台和大连进入前10名。

  导致城市排名变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入围城市增加为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次测评中增大了网络公共调查的力度,很多城市因为其在某些方面表现不理想而降低了其主观得分。例如北京由于受住房价格过高、交通拥挤等因素影响,虽然投票人数最多,但是其得分却不是最高的。

  3、生活质量区域分布呈“马鞍型”

  排行榜中综合排名后10位的依次是:驻马店、巢湖、内江、广安、宜宾、遂宁、安顺、贵港、六盘水、六安,全都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河南1个,安徽2个,西部地区广西1个,贵州2个,四川4个。

  排名结果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城市生活质量大体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马鞍型”趋势:东部特别是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的城市生活质量得分较高,西部地区次之,而东北特别是中部地区城市生活质量得分相对较低。

  排名结果显示,在生活质量得分前50名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分别占66%和22%;在前100名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占55%和25%;而在后50位城市中,中部地区城市最多,占到48%。

  从调查的情况看,东部地区城市得分的主要因素是其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城市建设和公共资源均相对完善;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并不发达,但是各省区的省会城市以及一些自然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居民生活也比较富足(因此其客观评分较高),另外其城市人口适当、人均享有的公共资源较为充裕(因此其主观评分也较高),所以西部地区城市生活质量排名也比较靠前。

  4、同一区域同一省区城市间生活质量差距呈扩大趋势

  从排名的情况看,在同一区域内,各省区的城市生活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以东部地区为例,珠三角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的生活质量相对较高,而福建、河北、海南等省的很多城市生活质量都相对低一些。

  另外,排名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生活质量受城市行政级别影响较大,在所有城市中,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其他副省级城市的生活质量水平更高一些;而在同一个省区内,中心城市生活质量与边远城市之间生活质量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例如辽宁省的大连和沈阳生活质量水平要远远高于阜新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广东省深圳、广州以及其他珠三角城市生活质量远高于韶关、清远等山区城市。

  5、房价、治安、就业,大中城市居民最不满意的三大领域

  调查显示,房价、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等领域则是公众满意度最低的几个领域。房价、治安、就业成为大中城市居民眼中最不满意的三大领域,中小城市居民较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房价、就业机会和文化休闲上。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9月14日联合公布的调查显示,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比上月低0.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在36个大中城市中,61.3%的人最不满意领域是房价,而在中小城市这一比例则达到了67.4%。

  治安成为36个大中城市第二大不满意的领域。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公司在2005年岁末的居民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至2005年已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调查中,近三成的接受调查者认为找工作不容易。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就业机会满意度普遍较低,而一些特大型城市的就业机会满意度也不尽如人意。杭州、青岛、绍兴、丽江、苏州、桂林、常德、宁波、无锡、烟台是本次调查中公众感觉就业较为满意的10个城市,在这当中,沿海发达省区众多的民营企业为所在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难令人满意,在特大型城市的居民虽然面临很多就业机会,但竞争日益激烈,降低了他们的满意程度。

  6、北京居民平均寿命80.09岁,“生命健康”全国第一

  北京市城市生活质量全国排名第14位。从12个评价子系统看,北京在“生命健康”、“消费结构”、“教育投入”、“文化休闲”和“医疗卫生”等五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其中“生命健康”的子系统得分居各城市之首。

  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05年年底,北京市居民的平均寿命为80.09岁,比2001年提高了4.24岁,其中女性为81.76岁,比2001年提高了3.86岁。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1.4岁,2004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8岁,平均每年提高0.1岁,而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近年来的增速则是每年1岁,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但是整体上看,北京排名并不尽如人意,综合排名位居第14位。而去年该排名中北京位居第4。从得分位次看,北京在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方面在全国仅居200多位,在房价、交通、环境方面,市民满意度最低。

  7、大城市被交通问题“拖了后腿”

  关于交通通畅性调查显示,27%的接受调查者认为大城市交通拥堵十分严重。北京、苏州、广州、上海、烟台、宁波、西安、大连、佛山、重庆是本次调查中公众感觉交通最不通畅的10个城市,其中不同城市居民对交通畅通性的满意程度的差异达到57个百分点。

  相比较而言,中小城市相对交通便捷,34%的接收调查者认为这些城市的交通拥堵不严重。总体上来说,一些大型城市之所以在这次公众调查中的排名不太理想,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在交通问题上被“拖了后腿”。

  8、市民文化休闲需求渴盼满足

  数据显示,在文化休闲领域,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在客观得分上有较大差距,上海得分最高,其次是北京,天津和重庆,特别是重庆,与最高分数上海相差最大。但是从主观调查的结果看,重庆在较低客观评价得分的基础上,对所居住社区提供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获得了28%的调查者认可,而上海的居住者对此表示满意的仅达到40%。

  这说明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的直辖市,文化设施的供给和需求仍不能实现平衡,而在全国范围内,城市文化设施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也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

  本版文字综合新华社、北京日报等报道 集成/本报记者 张书泽

  我省十一城市生活质量排行

  

城市生活:你过得好吗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论坛

  链接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反映城市能为市民以及外来人口提供的所有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的客观状况,又反映社会和个体的心理特征。

  作为考量未来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首要指标,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生活质量评价”概念,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研究课题组以2005年100个城市生活质量评价为基础,首次编制“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从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人居环境、文化休闲、就业几率等12个方面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

  课题组以这个体系对287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的12项评估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该结果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城市生活质量网络公众调查所得出的结果,总共有77.3万多人参与。

  观点

  对于这份《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的背景解读,课题组组长、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活质量检验城市价值

  ■关注城市生活质量就是关注人的生活质量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未来的中国是城市的中国,但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核心、本质是什么?连玉明认为,当前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盲目地、过分地追求物质的、经济层面的东西。用长期从事城市与国土及景观规划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的话说,就是“暴发户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是“五千年未有之破坏”。

  连玉明指出,在中央已经确定“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大背景下,当务之急,就是要对城市化本身来一个拨乱反正,把城市发展从过去过分强调物的、经济的发展转向主要突出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关注城市生活质量并不意味着漠视农村

  连玉明并不讳言研究城市生活质量问题存在一定风险,首要问题是,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强调城市生活质量的同时,怎么面对占全国总人口近2/3的广大农民,以及在目前学术界对生活质量本身尚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为城市生活质量立论,可能带来的争论和质疑。

  连玉明提出,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比重提高,更重要的是城市所能带来的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只有生活数量而没有学术意义上的生活质量前提下,研究生活质量问题,就必须抓住城市这个中心,特别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质量问题。

  他认为,只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担当起引领未来中国发展、进而带动和反哺农村的历史使命。

  ■关注城市生活质量是城市管理的风向标

  针对此次公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所依据的数据,连玉明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文关怀。生活质量是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体现,是城市价值的核心。体现城市价值有很多指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这个城市能不能为市民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当前,中国的城市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40%的大背景下,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摆在中国城市面前的重大课题。

  他提醒城市的管理者,判断一个城市优劣的标准就是这个城市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城市的价值。城市生活质量决定城市价值,城市生活质量应成为城市管理的风向标。

  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从生活质量出发,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导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