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王金平合组“联合政府”方案正在政坛中倡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17:23 人民网

  人民网9月23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社论说,这真的是一个挺耐人寻味的发展,一场带有新公民运动的“街头政治”,催出的竟是一幕权谋机巧的“密室政治”!一个由李登辉布局,“台联党”负责穿梭,民进党高层不排斥,由现任“立法院长”王金平率十几位国民党籍“立委”,与“台联党”、亲民党、无盟和民进党合组“联合政府”的方案,目前正在政坛中倡议。这个方案以未来将实施“内阁制”为包装,实质规划则是筹组一个跨党派的“稳定多数内阁”,据说在野领袖中,目前除马英九之外,其他人都倾向支持此一方案

  不知道在广场上为反贪腐而静坐的民众会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只是务实的预言,这样的构想或许能创造些许想像空间,但它实践成局的可能性恐怕是不大的。

  社论指出,这个方案有几个有趣的特点:一、它最早是由在“立院”第四大党台联的精神领袖李登辉所倡议;二、它是由民进党某不愿具名高层日前主动向新闻界抛出的,显见陈水扁本人并不排斥这样的安排;三、它是以“总统”的“组阁”权为杠杆,尝试将目前担任“议长”的王金平直接转轨担任“阁揆”;四、它摆明绕过目前政坛上的实力派主角,特别是很可能在二○○八对决的马英九与苏贞昌,所以有人说这其中有“排马倒苏”的考量;五、除民进党外,目前所有小党包括亲民党、“台联党”与无盟等似乎都表现出“乐观其成”的态度。

  社论分析,正因为这个构想的“人为操作”实在太过明显,所以它的政治动机也就很难隐藏:一、它藉由“虚位元首”、“多数内阁”做包装,一方面拆除陈水扁被迫立即下台的引信,一方面也提供施明德得以顺势解散群众的“退场机制”;二、它尝试以极低的政治成本,顺水推舟的将马英九与苏贞昌同时推到权力边际的位置,一方面藉由拆解苏贞昌担任“阁揆”的权力平台,削弱他成为绿营唯一天王的气势。另一面也藉由深化王马的矛盾,挫伤马英九在

国民党的领导声势,同步达到裂解泛蓝的目的;三、它提供所有小党得以喘息的空间,更提供许多行将过气的政客一个崭新操作平台,一方面它以“解决政治僵局”为召唤,实际上则是扩大权力分赃的范围,另一方面则是以“实施内阁制”“修宪”做幌子,实际上则是以增加“立委”席次,防堵马英九坐大为目标。难怪有论者谓这个构想是一石三鸟,一步到位地就将陈水扁、李登辉、王金平、宋楚瑜等人全串在一起,而将马英九与苏贞昌推到另外一边。

  社论认为,这个构想的可实践性不高,不是因为它无法为当前的政治僵局解套,而是它自始至终不愿循正规体制内的游戏规则运行,是刻意钻体制缝隙,以密室协商权力分赃的形式在和稀泥。它以虚伪的“宪政”改革为包装,实际却是以稀释贪腐诉求为目的,讲得更白一点,它是以“扁绝不下台”为前提,释出部分资源让少数政治秃鹰得以参与权力分赃,以换取他们的加盟。就权力论权力,这个构想最直接的考验就是面临蓝绿阵营内部实力派的抵制,尝试想想:蓝绿阵营内部脑筋清楚的政治精英,为什么会蠢到去削弱自家在民间声望正盛的领袖,平白去参与排演由小党编写的权力剧本?试问如果一纸协议,就这么把苏贞昌给逼下台了,那么届时民进党内的挺苏派系不造反才怪!同样的王金平如果接受这样的安排顺势接掌“阁揆”,他也许暂时享有跨党派结盟的支持,却也可能付出裂解国民党的代价,反而让马英九所领导的唯一在野党在接下来的几场选举中,有了更大操作空间。

  当然,最大考验还是在于,这样的密室政治,如何去回应在凯道上的广场政治?要知道,倒扁反贪腐运动之所以会掀起这般能量,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简单而素朴的道德逻辑上,而所谓“王金平组联合政府”的构想,则是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权谋分赃的权力逻辑上,这两组逻辑是绝对互斥的。施明德如果因为“实施内阁制”而被说服接受这个安排,那他做为凯道广场精神领袖的光环将立即消失,同样的广场民众若愿意接受这样的权力安排,那么再高调的新公民运动,也将即刻间土崩瓦解,再也聚不到人潮了。仅就这个角度看,提出这样构想的人是不是太一厢情愿了呢?

  社论最后说,寄语民进党,还是开大门、走大路吧!凯道上的群众能够一呼百应、顷刻间聚成莫大洪流绝非偶然的,拿最低司法标准掩护贪腐已经是错误的第一步。刻意杯葛罢免、弹劾、“倒阁”这些体制内的解决途径,反而还怪罪民众走上街头,这是错误的第二步。由党主席带头将这新股公民运动抹红成“中国人糟蹋台湾人”,动员支持群众对各地的合法申请的反贪腐静坐暴力相向,这已是错误的第三步了!如今在情势愈来愈不利的情况下,还是一再规避问题真正焦点,企图循密室交易的方式进行权力分赃,除了很难获得解套之外,也只会把未来的路愈走愈窄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