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贺龙原本不想撤(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7:04 扬子晚报 | |||||||||
桑植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桑植地处湘西,这个小县城的中央,立着一尊金黄色的塑像,上身披披风,正是贺龙骑在马上,威风凛凛。 昨日,92岁的老红军肖瑞林一定要记者到这尊塑像前看看。这位有些执拗的老人20多岁时从桑植刘家坪出发,跟随同乡贺龙一起开始长征。一年多的艰苦跋涉,老人身上留下了多处伤痕:双眼被炸瞎、右脸一颗子弹穿脸而过、身上至今还有残留的弹片。
而和这些伤痕一起,长征同时给肖老带来了无比的自豪和荣耀。肖老说,下辈子还跟贺龙一起干。正因为这份忠心和对党的忠诚,17000多名热血人儿从湘西这个小县城出发,完成了史诗般的传奇长征。 老红军忆出发当天 可能因为时间太过久远的缘故,昨日在桑植肖瑞林家中,当记者要求肖老回忆长征出发式的情景时,老人表示“记不太清楚了”,“当时并不知道是要长征,只知是转移”、“每天走路很辛苦,少则60里、多则120多里”、“几乎每天都要打仗”,老人断断续续回忆道。 同样留有模糊记忆的还有78岁的刘开富老人,他至今居住在刘家坪八卦组,长征队伍从该地出发时,他还是一个7岁的“小鬼”。 刘老回忆道,当时他家里住了一位红军连长,叫肖青云。1935年11月19日红军长征出发前,肖连长向其家人道别,说部队要转移。而红军出发当天,他远远地看见,现场全是黑压压的人群,中间搭的一个大台子上,贺龙在上面讲着什么。 记者在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实地看见,纪念碑前便是一块开阔地,当地人叫做干田坝,面积有50多亩。纪念馆馆员尚永胜介绍,当时这个坝里全是红军,贺龙动员誓师时的讲话也被记录了下来。 尚尤其喜欢其中的一句,“兄弟们,国家面临生死存亡,要想不亡国,就跟老子北上抗日,把小日本赶出中国!” 这句话也被当地政府摘录在纪念馆前的一块标志牌上,画面上是整齐的红军队伍,贺老总双手叉着腰在做动员,标志牌题名为“红军‘万里长征’从这里起步”。 贺龙原本不想撤 “红二、六军团从刘家坪出发长征,其实是国民党帮的一个大忙”,桑植县土家族作家、曾主编《桑植人民革命史》的王成均介绍,一开始贺龙原本不想撤离。 记者了解到,1935年9月,经过多次反围剿作战,红二、六军团集结在湖南石门西北地区,四面国民党40万部队,北起宜昌、南起黔阳、东至南昌、西到毕节,将红军的这两个军团团团围住。 “在石门市热水坑会议上,红二、六军团召开总结会议,当时红军内部对于这支队伍的何去何从意见不一。”王成均23日如此向记者介绍。 任弼时、肖克为一方,他们认为,红一方面军已冲破重重包围,到达了陕北,现红二方面军已陷入重重包围中,要想保存实力,必须迅速撤离。但贺龙、关向应不同意这一意见。 豪气万丈的贺龙表示:“湖南、湖北的军队被我们打怕了,我看就留在这里。”此次会议没有结果,后来部队开到石门渡水坪开会讨论军队去向,任弼时等还是坚持撤离的意见,贺龙一听还发了脾气。 “直至11月4日,这支部队撤至桑植刘家坪时,部队去向仍没有定论”,王成均介绍说,这个时候国民党划定湘鄂几十个区县为封锁线,各地“管理所”、“公卖会”等组织配合对苏区进行严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封锁,红二、六军团生存的空间日益狭窄。 在刘家坪,几方最终确定了一个折中方案:主力部队采取逐步转移的办法,首先向南运动,挥师直入湘中,然后掉头西进,突入湘黔边广大地区,争取建立新的根据地。如果形势有利,还可打回来。 1935年11月19日,桑植城里飘起了毛毛细雨,不再犹豫的贺龙带领红二、六军团从这里出发长征。而自此之后,这位伟人就没怎么回过家乡。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贺龙诞辰110周年”,桑植白族作家谷俊德神情庄重地告诉记者,贺龙生前曾表达过对家乡的愧疚之情——带着成千上万的桑植人闹革命,而最终回来的人不多,至今桑植仍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但桑植人的贡献也必将随着红军铸造的长征精神代代传扬。特派记者谷岳飞(湖南桑植报道)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