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长征:娄山关而今迈步从头越(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5日07:47 扬子晚报 | |||||||||
肖老还捡起脚边的树枝,就着泥土地边画边说 在贵州境内,横跨遵义和桐梓的大娄山系绵亘数十里,自古只有娄山关一条往来通道。那里峰岭摩天,中开一线,易守难攻,“北拒巴蜀,南扼黔桂”,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万历年间,蜀将刘臣与当地的播州土司杨应龙之子杨朝栋战于关北。两军战得昏天黑地,但蜀将仍旧过不了关口,只能仰天长叹娄山关之险。 71年前,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两夺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娄山
娄山关之行,是去体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秀,更是去追忆“雄关如铁,迈步而越”的豪壮。 从遵义到娄山关,途经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由于车子的突然抛锚,刚刚离开板桥镇不久的记者不得不徒步上山。沿着贯连川黔的210国道盘旋而上,确可感受伟人诗作“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行约半小时、2公里,便可见一座刻有“黔北第一关”字样的关隘,娄山关到了。放眼望去,两边的崇山峻岭,掩映在云烟薄雾中。 深情相对娄山雄关 说明来意后,记者被娄山关景区的工作人员领到一位老人面前。肖开基,这个名字记者在出发前便有耳闻,“家在娄山关下的板桥镇板桥村,从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人迹罕至时便开始了坚守,免费解说,义务带路,到如今已是整整15个年头。”这样的经历,从肖老口中娓娓道出,淡然而坚定。和肖老一起走在通往小尖山的山路上,老人家时时流露出对娄山关一草一木的深情:这个石碑是某人立的,那座天桥是某单位捐建的,还有那片树林是我和老乡们用2个月时间种的……而每每经过一些当年的战斗原址,肖老总能动情地述说出发生在那里的战斗故事。 这里是点金山:1935年2月25日晨,彭德怀命三军团第十三团主攻娄山关,一军团第一团向关东侧石炭关迂回,其余各部随前锋向娄山关挺进。红军由红花园进抵关北南溪口,经侦察决定,由十三团主攻关口,红十团及一军团一部从两侧包抄,断敌后路。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苏振华率领红军攻关,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发起猛烈进攻。一营攀悬崖进攻制高点金山,两个冲锋梯队喊声如雷,投出排排手榴弹,端着刺刀冲入敌阵,经过激烈肉搏战,终于打垮守敌,攻占点金山高地。 那里是大尖山:敌军当时组织强大火力,拼凑“敢死队”反扑,敌军官以手枪督战,逼“双枪兵”冒死攻山。红军与敌人在大尖山一线进行了反复拼杀的拉锯战。下午4时,红军在军团组织的火力掩护下,发动五次冲锋,击毙敌督战官,乘势猛冲,在黄昏前牢牢控制了关口。 我们脚下的是小尖山:2月26日清晨,这里笼罩着浓云密雾。盘踞关南的敌军精锐第四团,排成密集队形向关口发起集团冲锋。红十二团居高临下,击溃敌人多次反扑,兵分左右迂回包抄,前后夹攻,沿公路向南纵深追击。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五时,红军牢固地占领了关口,在关口至板桥一线,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团,山上和公路上摆满了敌人的尸体、武器、轿子和烟枪。 说到兴起时,肖老还捡起脚边的树枝,就着泥土地边画边说。尽管除了几座著名的战斗场所,老人家口中的地点记者大多不知所在,可在他挥舞的双手间,记者仍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视险关如无人之境,信手予夺的冲霄豪气。 伟人诗作回肠荡气 经过山南刻有张爱萍将军亲笔题词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到达仍保存着当年不少战壕的小尖山战斗遗址,沿着北侧的山路而下,回到210国道。可以看到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的巨大石刻。据说在攻克娄山关的当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相继策马登上娄山关观看战场。毛泽东突然想起一月前经过娄山关时哼过的几句新词。他跨上马背,续完了这首荡气回肠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今,毛泽东手书的这首词镶嵌在山壁上用396块云南大理石构成的,宽25米,高13.55米的碑石上,纯金贴字,光彩夺目。 在距离石刻不远的“娄山关战役纪念馆”里,记者看到了毛泽东当年对该词的注释——这是在写两次攻克娄山关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前路突然遇到了敌人军队的强大阻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昔日战场养蜂致富 从210国道的另一边下山,路过桐梓县的娄山村。71年过去了,当年的峥嵘战场如今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娄山关的山脚下,盖起了一座别致的旅馆,其客房都是在山腰峭壁上开凿建起,一栋栋红红绿绿的小楼掩映在青山绿树间。而在国道的两侧,每隔数十米便可见制售蜂蜜的乡民搭棚养蜂。据说,由于娄山关地区山高林深,资源丰富,再加上游客如织,养蜂已成为娄山人如今的致富法宝之一。特派记者张磊(娄山关电)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