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民进党在台湾20年:上台6年只剩两成支持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0:35 新华网

  

民进党在台湾20年:上台6年只剩两成支持率

  9月28日的20周年党庆,民进党是在一片“倒扁”声浪中狼狈度过的。

  从1986年9月28日的仓促成立,到2006年9月28日的急速衰退;从“有梦最美、希望相随”到“有梦见鬼、弊案相随”,民进党在台湾这20年,借用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中一
句话来说,便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民进党20年:其兴也勃 其衰也忽

   成立不到14年,民进党拿下台湾地区“执政权”,其兴也勃;上台6年多,民进党就只剩不到两成的支持率,其衰也忽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曾繁娟报道20年前的9月28日,台湾一群“党外势力”仓促成立民主进步党时,人们仍将其视为只会搞街头运动的“反对派”。14年不到的时间,党员不足10万的民进党就击败了号称拥有200万党员的国民党,可谓其兴也勃焉。

  “20年内无敌手”的豪言仍犹在耳,可上台6年多,民进党就只剩下一成多的支持率。20周年党庆日在四面楚歌中度过。可谓其衰也忽焉。

  在一片“倒扁”声中,陈水扁掩耳盗铃地许下了“延续本土政权”等三愿望。在党史纪录片中,民进党自欺欺人地将原创党元老、现“倒扁”要角的镜头剪掉。党庆中安定祥和的假象,遮不住分崩离析的现状。空洞地展望未来,不如深刻地反省历史。纵观民进党20年兴衰史,一片反常中走向腐化衰败,实为正常。

  “斗争党”:街头运动起家

  民进党由“党外势力”催生,是一群反对国民党的“反对派”的集合,如宣扬所谓“民主”对抗“独裁”,声称所谓“清廉”反对“贪腐”。由于缺乏体制内的渠道,“街头斗争、群众运动”成为其求生存、谋发展的主要手段,民进党因此还一度被冠以“暴力党”的称号。尽管后来越来越强调“体制内斗争”的重要性,但直至其“执政”,民进党的“好斗”性格始终不改,仍然凭借不断制造议题、树立敌人,以保持活力、争取支持。

  20世纪70年代后,台湾经济“起飞”,中产阶级参政欲求强烈,再加上蒋经国为寻求民众认同,打出了“革新保台”旗号,大大刺激了“党外势力”。当时,《大学杂志》《台湾政论》《八十年代》和《美丽岛》等都是“党外势力”的重要舆论阵地。

  蒋经国“革新”之初,岛内“群众运动”更甚以往,“党外势力”亦借机从刊物走向街头,如1977年11月的“中坜事件”和1979年12月的“美丽岛事件”。1982年9月,“党外势力”首次公开提出12条“组党构想”。由于“党外势力”的高涨与美国的压力,国民党当局也开始被迫推行“政治革新”。

  1986年3月,蒋经国提出了“守宪、反共、反台独”的“组党三原则”,为“党外势力”建党开了一扇门。当年9月28日,“党外势力”齐聚台北圆山饭店,本为迎战当年年底的“中央民意代表选举”,但会中突然有人提出组党问题,多数与会人士不甘落后,随之附和。于是,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便在当晚仓促成立。

  “台独党”:为上台一度转型

  早在“党外”时期,民进党便有“统派”“独派”之分,其共同点是反国民党,“独派”反国民党更有“以本土对外省”之幌子。再加上成立早期,“统派”骨干多在狱中,主导者多为“台独”色彩浓厚的“编联会”人士,后来更是一路“独”奔,以陈水扁为甚。仅仅在上台前,为了争取中间选票才一度修改“台独纲领”。

  1986年11月10日,民进党召开第一届“全代会”,在其“党纲”中明确提出,“台湾的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又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并把其大陆政策赫然列入“外交”项目。此后,民进党以一系列决议文的形式,步步逼近“台独”深渊。1991年10月的第五届“全代会”上,民进党正式将“建立台湾共和国”条款列入党纲,成为地地道道的“台独党”。

  但随后的选举事实证明,“台独党纲”成为“票房毒药”。于是党内“务实派”多次要求修改“台独党纲”,高层也开始思考“转型”,当时两任党主席施明德、许信良都先后明确宣布,民进党即使“执政”也不会宣布“台独”,“台独党纲”是历史文献等。

  然而2000年上台后,“台独党”的本色很快又暴露无遗。坐上大位的陈水扁不仅自身为“急独”分子,更屡屡操弄“统独”问题来转移视线,稳定“基本盘”。2002年8月的“一边一国论”、2003年9月的“台独时间表”、2006年2月的“废除国统”,陈水扁挟“执政权”推进“台独”路线,一面危及台湾人民,一面也危及民进党自身。

  “选举党”:一切为了权力与利益

  在其早期,民进党标榜“民主进步”,反对“专制黑金”,部分创党元老也曾被视为“社会良心”。但这些口号,越来越服从于选举需要,越来越予取予舍。选举本是政党赖以上台以实现理念、价值的手段,但民进党却将之本末倒置,“选举至上、权力至上、利益至上”。

  民进党从街头走上大位的关键,在于1990年代确立了“选举总路线”。在不放弃“街头运动”这一看家法宝的同时,“体制内斗争”亦提上日程,积极投入台湾各项“公职”选举。两相配合,很快见效。1992年底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赢得近三分之一席次;1997年县市长选举,取得了全台大部分县市的执政权;2000年,党员不足10万的民进党一举击垮了号称拥有200万党员的国民党,一举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胜利;2004年的“两颗子弹”,更是不择手段地保住了“执政权”。

  为了保住权力,民进党极度重视选举,使台湾社会整天整年都处于选举的亢奋之中。民进党后期以陈水扁为代表的高层几乎个个是选举高手,拉票拜票手段层出不穷,选举议题花样百出,最廉价的选举工具是比谁更“爱台湾”,“统独”、族群、省籍成了攻击对方最有效的武器。

  选举中取得权力,权力中获得利益,选举政党品性维持到“执政”之中,真正的治理能力毫无长进,以致经济衰退、社会撕裂、民生凋弊。所谓“把戏不可久玩”,2005年年底县市长选举民进党大败,足为明证。

  “一人党”:兴衰俱系陈水扁

  民进党20年的历史,其兴其衰,俱以陈水扁最为关键。他1989年当“立委”,1994年任台北市长,2000年更是登上台湾地区领导人大位。他在政坛每前进一步,俱是民进党“里程碑式”的成就。

  但随着陈水扁党内地位的巩固,民进党也逐渐成为“一人党”,兴衰系于一身,祸根从兴盛时便已埋下。

  陈水扁以所谓“台湾之子”的形象上台,最初的民意支持度一度达到80%,民进党也随之成为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政党。然而,“执政”后的陈水扁以一系列的无能乃至无赖表现,开始逐步消耗民进党。

  尤其自2005年8月“高雄捷运弊案”被揭露之后,系列弊案直指陈水扁家族及其亲信。“第一秘书”陈哲男、“第一夫人”吴淑珍、“第一女婿”赵建铭相继涉案,所谓“台湾之子”沦为“台湾之耻”,“选举

神话”也变为“票房毒药”。陈水扁个人支持率仅剩一成多,民进党支持率亦节节下跌,双双落后于马英九与国民党。2005年年底的县市长选举,民进党仅获六县市的“执政权”。“立法院第一大党”的名头也被国民党夺走,“朝小野大”局面愈发明显。

  从国亲罢免案到百万人“倒扁”,律师出身的陈水扁“愈挫愈勇,死扛到底”,遭其“绑架”的民进党只得无奈地感叹,陈水扁一人拖垮了民进党一个党。(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