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开发、外输、内安——“库区经济”的突围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0:45 新华网

  

开发、外输、内安——“库区经济”的突围之道

  这是10月1日拍摄的三峡工地全景。据长江水文局监测统计,自9月20日开始启动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工程累计拦蓄水量已超过30亿立方米,水库水位累计上涨6米多。国庆佳节,三峡工地像往常一样,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编者按:今年,三峡工程开始实施蓄水156米,包括重庆、湖北22个市、区、县的“三峡库区”区域基本形成。在三峡大坝有效防洪、三峡水电效益明显、长江航运强劲发展的情况下,困扰三峡库区已久的产业空虚难题如何破解?请看来自重庆的最新报道。

  五大制约因素导致库区产业空虚

  

开发、外输、内安——“库区经济”的突围之道
国庆佳节,三峡工地像往常一样,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摄

  1992年前,三峡工程处于长期论证状态,库区也由此陷入多年的“不上不下”、“不搬不迁”中,国家在库区布局的工业项目极少,产业发展基本停滞。库区“一产弱、二产虚、三产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严重“短腿”。去年底重庆库区规模以上企业不足800家,由于二、三产业空虚,导致库区城镇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重庆各区县平均失业率达到12.8%,城镇未就业人员达23万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五大制约因素导致三峡库区产业空虚。

  一是地理区位制约。库区远离主流市场,无地缘优势,基础设施落后,虽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但港口码头功能滞后,配套能力不强,导致库区物流成本高,对外部生产要素的吸纳力弱。浙江纳爱斯曾试图在涪陵建立西部生产基地,但终因物流成本太高而放弃。

  二是生态环保制约。三峡库区是水环境敏感区,产业准入门槛高,企业的环保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限制了一些产业发展。

  三是资金短缺制约。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纷纷紧缩贷款审批权限和营业网点,农村信用社也是多吸储少放贷,邮政储蓄机构只储不贷,库区企业普遍陷入贷款难的窘境。

  四是资源瓶颈制约。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却频频出现“缺气”的尴尬,虽然近几年供气指标有所增加,但还是难以满足重庆长寿、涪陵、万州等库区三大化工基地的需要。如今,许多工业项目都在“等米下锅”。

  五是人才制约。这是库区产业发展的“软肋”。目前人才“外流”十分严重,毕业返回库区的大学生不足1/4,尤其缺乏大量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工人。

  政府表态:举全市之力破解困局

  

开发、外输、内安——“库区经济”的突围之道
2006年4月13日,由120名退休干部、职工和普通市民自发组建的“夕阳无限”移民合唱团开始走进社区,在三峡移民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 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歌曲传唱活动,旨在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新华社发(周斌 摄)

  目前,重庆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90%以上,但并不意味三峡移民已经大功告成。随着移民迁建主体任务基本完成,重庆市把库区工作重心由注重搬迁安置向安稳致富转移,着力解决产业空虚和移民就业两大难题。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奋斗目标:要在5年内使库区产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基本解决有就业能力的城镇移民就业和农村移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峡库区移民新城建设初期,中央专门确定了库区各区县的对口支援省市,这些省市都对移民新城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在库区产业空虚顽症难消的背景下,对口支援再度被提上日程。前不久国家21个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专门到库区考察,研究如何推动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促成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6省市已经与重庆签订5年输出10万名移民劳务工的合作协议。

  “全国都在支持三峡库区,重庆市主城区更要首当其冲”。

  今年7月,重庆市首开主城各区“结对子”帮扶库区各区县的先河,开始进行产业合作和定向吸纳移民就业,主城各区纷纷到对口库区区县送岗位、办企业,解库区燃眉之急。如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库区农村“行路难”问题;重庆市水利局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全面推进库区8座中型水库、50个重点集镇防洪工程和80个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重庆市工商联实施了“两百两万”工程:组织100名市工商联常委下库区,帮助库区培养100名非公有制企业家,组织会员企业在库区招聘1万名员工和培训1万名技工。

  

开发、外输、内安——“库区经济”的突围之道

  愿三峡的“库区经济”,一如三峡大坝对岸的油菜花般盛开。(3月14日摄 新华社发)

  开发“第一资源”,发展“第一经济”

  与产业空虚相伴相生的库区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和就业难问题,一直是重庆库区的大难题。

  今年29岁的移民唐富强,2003年农转非后居住在云阳县民德社区,因为只会种地、文化低又无一技之长,移民搬迁后一直没能找到固定工作,只能靠当“扁担”为生,活最好时一天收入不过10元。

  “像我们这种‘农转非’的移民只有一身力气,去找工作,一个高中文化的要求就把我们挡在门外,很难就业。”——唐富强是三峡移民就业困难群体的一个缩影。

  据调查,重庆库区外出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是74.2%,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达19%。由于缺乏技能,库区外出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拆卸、搬运等重体力行业。

  确保库区移民有业可就,是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的根本之策,重庆市决定把劳动力作为库区区县“第一资源”来开发,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来发展。移民就业难,既有移民就业观念需要转变、移民就业技能欠缺的问题,也有就业岗位不足、岗位薪酬过低、就业政策不够灵活等现实问题。为此,重庆市从提升库区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入手,在全市范围内整合了培训资源,确保库区每个新增劳动力都能够及时接受培训,力争使库区原有适龄劳动力都能陆续接受培训。

  重庆市决定通过树立劳务品牌,打造库区劳务输出基地,把劳动力转移“游击队”变成“正规军”。重庆市开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去年全县劳务经济收入达17.2亿元。开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劳务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刘晓明说,开县有44万人的外出务工大军,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但以“投亲靠友”传统方式转移的仍然占了多数。为使劳务输出得到稳定发展,开县加强了政府引导,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开县农村劳动力输出正在从无序化向有序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变。

  “外输”与“内安”是重庆破解库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难问题的两条主要路径。在加强劳动力向外输出的同时,重庆市正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以吸纳库区更多的劳动力进城就业和定居。记者从重庆市经委了解到,拟定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首批指导项目,将直接为库区提供14万个岗位。首批指导项目包括绿色食品基地及深加工、旅游基础设施及景区开发等六大领域,共涉及项目73个,预计总投资达387亿元。这些项目提供的工作岗位基本可以消化库区一年新增的劳动力。在就地发展产业带动就业的同时,主城区企业也开始走进库区招工。按照计划,今后5年,通过主城区产业与库区直接对接,将实现10万库区人在主城区落户。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表示,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下,相信经过不断努力,重庆库区有望迎来经济发展的新高潮。(记者李永文 王金涛)

  

开发、外输、内安——“库区经济”的突围之道

  三峡移民礼赞:百万移民撼天地 舍家为国映三峡

  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这些都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点击详细

  中央将对三峡移民工作进行20年经济扶持

  中央将出台政策加大对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力度,扶持资金每年主要从电站盈利中抽取。 >>点击详细

  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