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市召开“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披露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1:00 首都之窗

  

本市召开“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披露会

  市发展改革委柴晓钟副主任介绍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本市召开“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披露会

  市发展改革委王海平副主任主持披露会

  

本市召开“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披露会

  披露会现场

  10月8日,市发展改革委组织举办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信息披露会。市发展改革委柴晓钟副主任向媒体介绍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情况,市发展改革委王海平副主任主持披露会,有关处室负责人也出席了信息披露会。

  背景资料

  “十五”时期,北京市基础设施进入高速发展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较好地满足了全市人民生活的需求。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北京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起步阶段,也是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积极办好第29届夏季奥运会、启动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动力,首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市民生活向更加富裕的小康迈进,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调整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对全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本规划科学分析了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现状和问题,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项目安排,统筹城市交通、能源供应、水资源供应、城市环境建设、信息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协调均衡发展,是“十一五”时期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总体思路

  (一)基本考虑。

  一是充分考虑为“十一五”时期两件大事服务。

  1.满足奥运会顺利召开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

  2.促进新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充分考虑增量设施建设和存量设施改造相结合。

  既要新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供应总量,又要注重存量设施的更新改造,优化完善功能,整体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发挥基础设施系统效能。

  三是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致富。

  考虑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需要,为日益活跃的区域合作提供基础保障。

  四是充分考虑基础设施需求的不均衡性和供应的外埠依赖性。

  全市94%的能源由外埠提供。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需求的峰谷差较大,电力需求峰谷比高达1.8比1,天然气达到8比1。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适应需求的不均衡性,确保供应的稳定性。

  五是充分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基础设施发展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指导,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奥运会顺利举办、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提高能源、水资源供应安全和缓解交通拥堵为重点。科学扩张增量、合理利用存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整体承载能力,逐步建立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夯实首都功能,服务市民生产生活。

  (三)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适度超前、优先发展。

  二是坚持统筹城乡、突出重点。

  三是坚持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四)建设重点。

  一是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二是着力确保能源、水资源供应安全。

  三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

  四是显著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二、建设任务

  “十一五”时期,统筹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等基础设施领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重点建设十大任务。

  (一)完成奥运基础设施。

  按照“安全、质量、工期、功能、成本”五统一的原则,全面完成奥运基础设施。

  重点建设完成奥运支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地铁5号线、地铁10号线(一期)等4条轨道交通线,以及奥运场馆周边城市道路,2007年年底前建成通车。

  完成太阳宫燃气热电厂、奥运场馆周边热力管线建设,改造奥运场馆周边燃煤锅炉,建设完成奥运场馆周边输变电工程。

  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完成市内配套工程,到2007年底前具备供水条件。

  建设完成清河导流渠、仰山大沟以及向阳闸库区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北环水系、清河二期等水系治理工程,完成清河再生水厂、北小河再生水厂,大幅度改善中心城河湖水质。

  (二)增强资源供应能力。

  一是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增加门头沟、通州等500千伏变电站。

  建设完成太阳宫、电子城、郑常庄等热电厂。

  建设曹妃甸液化天然气(LNG)工程,建设完成六环路高压输配工程。

  建设六环路成品油输送管道。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

  二是完善水资源供应体系。

  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及市内配套工程。

  建立京冀水资源互惠合作机制。

  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水。同时缓解本市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两大难题。

  推广雨洪利用工程。在增加雨水资源的同时,减轻排水压力。

  继续开展海水淡化前期工作。

  (三)强化城市交通建设。

  一是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建设规模。

  重点建设地铁4号线、5号线、9号线、10号线、L2线(亦庄线)和轨道交通机场线,2010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270公里,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二是完善城市路网结构。

  建设一批环路间快速联络通道,基本建成14条快速路与3条快速环路构成的快速路网系统;打通一批贯通市区的南北通道;改造完成一批主干道;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微循环”系统建设;提高城市路网整体通行能力。

  三是构建市域快速交通网络。

  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为骨干,完善连接城际、中心城、新城、中心镇的快速交通网络。市域公路总里程达到16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00公里。

  四是统筹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建成四惠、一亩园等公交客运枢纽和中心城边缘“停车—换乘”设施,基本停车位实现“一车一位”,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以上。

  (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彻底解决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平原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山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明显改善农村路网系统。加强道路联络线建设、农村道路硬化。

  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改造完善农村电网设施。

  显著提高农村环境质量。重点建设污水、垃圾处理、卫生厕所系统,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

  有效保障农村信息畅通。重点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电信、电话、邮政等信息基础设施,“十一五”末,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移动电话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严格控制大气污染。重点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加快城市水环境建设步伐。中心城新建污水管网700公里,全面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完善厂网布局,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快新城及中心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六环以内河湖水系治理200公里,逐步治理和恢复历史河流水系。

  提高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水平。完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增强垃圾转运能力,加快垃圾焚烧、堆肥及综合处理设施建设,显著提高中心城、新城和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着力抓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推进以旧城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环状、放射状的城市绿网建设,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完善城市绿化体系。重点建设中心城百条特色园林大街。重点建设生态效应突出的集中公共大绿地,总面积提高到1000公顷以上。

  (六)改造存量基础设施。

  完成地铁1号线、2号线改造,最短发车间隔缩短到2分30秒,提高通行能力。

  加快建设城近郊铁路平交路口立交改造工程,增强路口通行能力。

  充分利用国有铁路资源,利用五路到门头沟的既有铁路改造成市郊铁路。

  改造一批铁路场站,改善站场周边交通集散条件和地区环境。

  优化调整公共汽(电)车线网和场站布局,提高运行效率。

  改造雨水、污水合流管网200公里,疏通排水河道,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改造供水管网500公里,彻底消除二次供水设施安全隐患,减少供水漏失率,提高供水安全。

  (七)加快新城设施建设。

  加快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建设,重点建设联接新城的快速交通联络线,基本建成东部发展带快速通道及西部生态带快速通道。实现区区通高速。

  统筹安排新城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城功能,引导城市空间布局。

  (八)提升信息设施水平。

  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三统一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重点建设综合信息管廊系统,基本完成架空线路改造,整体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

  结合国家邮政体制改革,加快邮政设施建设。

  (九)完善城市应急体系。

  增强洪旱、地震、气象、地质、火灾等灾种防灾抗灾能力,完善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应急系统。

  整合单灾种防灾组织、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

  加快能源和水资源储备库建设,提高调节能力和应急能力。

  (十)推进区域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交通和环境设施建设,为区域合作创造基础条件。

  完成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到2008年,基本建成国际现代化航空枢纽港,旅客吞吐量达到每年6000万人次。完成首都第二机场建设选址、立项等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

  推进环渤海地区城际客运轨道交通网络和铁路枢纽建设,重点建设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线、北京南站改造工程和北京西站至北京站地下直径线。

  加快建设京津第二高速公路、京沪高速、京承高速、京包高速、京平高速。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方圆500公里区域内重要城市“三小时交通圈”。

  加快实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建立北京与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地区水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强“三北防护林”和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

  三、规划实施目标及效果

  经过“十一五”的跨越式发展,全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翻一番。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总里程达到270公里以上,初步搭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骨架。

  二是实现“区区通高速”。高速公路里程累计达到900公里,完成市域高速公路规划路网规模的80%以上,中心城与郊区联系更加便利快捷。

  三是基本织就城市快速路网。基本建成14条放射型快速路和3条快速环路组成的快速路网,中心城快速路总里程达到280公里。

  四是对外交通更加便利。北京与周边地区主要城市的陆路通达时间在3小时内;首都机场基本实现国际航空枢纽港功能;北京作为全国铁路网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五是六环路以内城市河湖水系基本还清。中心城城市水系平水年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宜居条件。

  六是市民出行500米见集中公共绿地。中心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左右。

  七是每个远郊区县新城建成一座骨干高品质再生水厂,相当于新建一座来水稳定的中型水库。供给新城周边环境用水,灌溉沿线农业,同时涵养回补地下水,实现一水多用。

  八是基本建成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供应安全有保障。“十一五”时期,初步建立起“以电为主,煤、气、油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补充,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既保障安全供给又保护环境的能源发展目标。“十一五”期末能源供应总量达到6500万吨标煤。

  九是完善水资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供需矛盾基本缓解。到2010年基本建成“西有南水北调、官厅水库,北有密云水库,与地下水、再生水联合调度的水资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供应总量提高到42亿立方米。到2010年,本市水资源供应总量由“十五”期末的不到35亿立方米提高到42亿立方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