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新中崛起“文化云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09:58 云南日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命迁衍和岁月推移的历史,更是文化进步和文明传承的历史。

  神奇美丽的云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独特绚烂,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民族文化的宝库和民族艺术的海洋。世纪之交,丰富多彩而具有鲜明个性的云南文化以其自身所蕴藏的独特魅力和开放相容的共通性,让踏上这片神奇土地的人们流连忘返。文化云南的时代形象,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依托自身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云南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构想。2001年12月,省第七次党代会继续坚持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发展趋势,省委、省政府顺势而谋,紧扣我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实际,于2003年7月果断地在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了“要像当年抓烟草、抓旅游一样抓好文化产业,争取使我省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进入全国前列”的要求,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把文化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来一起谋划实施,明确提出了经过3至5年努力,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至8%,成为我省新兴支柱产业的目标。2005年12月,在我省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良好基础上,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再次强调:“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改革力度,繁荣文化事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通过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锐意进取和创新实践,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推动力量。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在全面推进中取得了一个个实质性的突破,以文艺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大省建设整体发展成效显著的良好态势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受到国内外文化界高度评价的“云南现象”、“云南模式”,云南文化的影响力在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中空前拓展,“文化云南”的形象在中外人士的一次次感动与体认中像美丽的孔雀飞向世界各地,真正成为了备受瞩目的 “一个美丽的地方”。

  文化建设是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创新之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更加凸显了文化建设在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省委清楚地认识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紧迫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文化安全、巩固边疆稳定的内在要求。

  省委鲜明地提出,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之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工作,牢固树立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重要、加快文化发展同加快经济发展一样重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物质文化需求一样重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一样重要的“四个一样重要”发展理念;必须牢固树立抓文化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克服重经济、轻文化,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倾向,改变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的做法,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围绕发展推进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必须加快文化创新步伐,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产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后,省委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决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推进经济与文化紧密结合、交融发展,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组织和动员全省力量,全面推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的生动实践,以创造优良环境促进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以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在省委的正确决策下,经过全省各族群众的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经历了“统一思想年”、“文艺繁荣年”、“产业发展年”和“人才推出年”,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跨越式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呈现出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良好局面。文化云南,以更加绚丽多姿、鲜活生动的时代形象,立身于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前列。优良环境助推文化建设

  文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当不得饭吃”等陈旧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在“文化能否吃市场饭”的问题上一度彷徨、迷惑。随着纳西古乐、《丽水金沙》、《云南映象》等一大批文化产品带来的丰厚收益,旧有观念逐渐冰释瓦解。

  针对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障碍和实际问题,省委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先后在昆明、大理、丽江等地举办多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产业研修班,确定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对七大主导产业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次次的学习讨论,带动了一轮轮思想解放和一批批先行试点改革取得突破,“文化产业兴,则文化大省立”、“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新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付诸行动。

  富足的文化资源和向来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铸就了云南的文化自信。从试点丽江、大理、腾冲开始,香格里拉、西双版纳、元谋、玉溪……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探索与实践在全省各地迅速拓展。

  随着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省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切实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健全保障机制,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使积蓄已久的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从2003年8月开始,云南各级党委、政府成立了指导协调文化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领导保障。与此同时,云南省文艺创作领导小组、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云南省新闻改革领导小组相继成立,对云南文化改革发展起到较好的服务协调作用。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云南在全国较早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及实施意见,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艺创作基金,更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必要的经费保障支持。

  在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方面,转变政府职能,积极采取放宽标准、平等待遇、营造环境、改善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鼓励和支持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组建完善出版、广电网络等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引导省内实力雄厚的非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共同打造知名文化名牌。云南映象公司、风驰传媒、新知图书城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逐渐壮大发展,开始成为文化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全省逐渐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文经结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根据省情和发展的现实条件,省委在文化产业发展方略上积极推进基地建设,让文化与旅游、与其他经济产业联姻互动,下大力气把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文化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加快文化发展的新路。

  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启动了全国唯一的省级影视实验区“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文化产业圈、以蒙自为中心的滇南文化产业圈,以及云南-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圈,重点建设云南影视拍摄基地、文化信息服务基地、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确立了建设全国最美最优最好“天然摄影棚”的目标,先后建立了7个影视拍摄基地,每年均吸引近百个影视剧组来云南拍摄外景。全省各地也结合自身的实际,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了一大批如艺术品拍卖、旅游工艺品加工、民族服饰制作、恐龙文化主题公园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在全省各地的黄金旅游线上,《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勐巴拉娜西》等文化产品赢得了观众、占领了市场、创造了效益。

  实施项目带动,通过市场运作培育产业体系,这是省委借鉴抓经济工作成功经验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举措。以项目作为载体,2004年4月赴京云南文化宣传系列活动,展示了亮丽的“云南风景”,掀起了强劲的“云南旋风”。2005年10月上海国际艺术节首个嘉宾省活动-感受云南系列展演活动,成功借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平台推介了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从2003年起建立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共收集项目558项,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推介项目和招商引资。2004年10月的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共推介项目156项,签署24项合作协议,吸引投资近70亿元;2005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达成文化产业合作项目41个,吸引投资152亿元,创造了迄今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会展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的纪录。2005年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累计131.04亿元,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达22个,形成了以大项目的实施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良好格局。

  据统计,2003年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6亿元,占全省GDP的4.01%;2004年达134.08亿元,占全省GDP的4.53%。2005年云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4.72亿元,增加值183.58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5.29%。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正逐步成为云南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电力、矿产之后的又一新兴支柱产业。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良性发展

  文化的发展创新离不开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文化传统中那些习惯性思维和守旧因子,往往又是阻碍文化发展的藩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体制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我省,一方面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事业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公有制文化单位改革不到位,应该管办分离、交给市场的部分,仍然游离于市场之外。

  面对文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省委从长期、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单位加大投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市场、转换机制、壮大实力,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人民。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巩固文化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增强文化的整体竞争力;在放手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和人民喉舌性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切实维护文化安全和边疆稳定。

  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是我省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到2004年底,这些试点单位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政府办公益性文化、企业办经营性文化”的思路,各个层次的试点均按照转换机制、增强活力、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原则实施了改革方案,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丽江试点改革,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和借鉴。在良好的形势下,省委决定将试点扩大到6个州(市)和25个县(市、区),通过扩大试点,进一步探索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率先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文化产业骨干企业,以试点带动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就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更好地承担起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省委加大了对重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的发行量、收视率、广告收入都有了明显提高。省出版集团、云南广电集团、省演艺集团、文物拍卖集团组建步伐加快。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关键。通过试点推进、以点带面、整合资源,试点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2.35亿元增至2004年的4亿元,年均增幅达20%以上,实现利税从2001年的2900万元增至2004年的6000万元。大理州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2.4亿元,2005年达18.8亿元。非试点地区也积极以体制改革促发展,以机制创新激活力,通过改革实现了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快速推进的良性互动。

  全面繁荣打造 “和谐云南”

  省委对文化建设的空前重视带来了文化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繁荣民族文化为坚实基础,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显示出厚积薄发的发展态势,云南文化呈现出百舸争流、全面繁荣的英姿。

  在繁荣民族文化方面,省委制定了“全面繁荣、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冲出云南”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民族文化的金矿、音乐舞蹈的海洋、影视拍摄的天堂、文学艺术的富矿、美术摄影的殿堂”的优势,以“三贴近”为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于生产商品,打造精品,营造环境,加大对文艺创作的领导和人才扶持,涌现出以《云南映象》、《好大一对羊》、《凤氏彝兰》、《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等为典型代表的大批文化品牌和300多名各类文艺人才。近3年来,我省300多个文艺团体、约3000多人次分别前往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演出,大大丰富了云南对外文化交流的内涵,增强了“文化云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云南文化艺术正大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省委确定的事业与产业统筹协调、两手抓、两加强的发展原则和有力举措,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日益兴旺。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我省形成了包括新闻舆论阵地、社会文化阵地、休闲娱乐设施在内的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阵地网络,健全和完善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发展。

  近5年来云南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证明,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相关产业,有效拉动内需,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省委在制定全省“十一五”规划建议时,确立了“以文化事业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文艺繁荣为手段,以提高各族人民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文化发展总体实力,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及又快又好发展”的云南文化“十一五”发展目标,把文化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来支撑和推动,崇高的精神将会催生杰出的文化成果和人类文明。可以相信,富有云南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门类全面繁荣的文化艺术、富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以及城乡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享受的良好格局,一定会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文化云南”将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中,以新的辉煌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王永刚马玉龙(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