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八旬翁 播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15:35 金羊网-羊城晚报

  饶平县山村这位老人十余年如一日义务为乡亲当播音员

  在粤东饶平山区的新塘镇后厝村,有一个只有一个“DJ”的“广播电台”,给村民带来欢乐,带来资讯。主持这个电台的“DJ”,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十余年如一日坚持“新闻广播”,从不间断。

  自掏腰包建电台

  新塘镇后厝村是饶北山区一条偏僻的小村子。未进后厝村,已发现“播新闻的郑老师”已成了当地的知名“播音员”,四乡六里几乎无一不是郑老师的听众“粉丝”。一路人热情地带我们前往退休教师郑国藩的家。

  郑老师的小屋子里,摆满了播音器材。记者来时正值后厝村的“播音时间”,一头银发的郑老师坐在扩音机前,对着麦克风,聚精会神地“新闻广播”:今夜的节目主要有———首先是新华社的报道,题目是“国务院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二是新闻评论《让月饼返璞归真》;三是《老人报》文摘“多言伤气,静以修身”;最后继续播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内容……随着一段过渡音乐之后,郑老师开始认真地进行今天的播音。

  一个78岁高龄的老人,是怎么成了村里的义务播音员,而且一干就是十余年呢?1995年,村里决定建立广播室,可当时村里经济十分薄弱,筹不出资金投入建设,郑老师二话不说,掏出积蓄赞助村里买了一支话筒和两个高音喇叭,并利用旧的扩音机建成了广播室。广播室有了,可全村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播音员,正当村干部为此担心广播室办不成时,郑老师一声“我来吧”,便当上了义务广播员,广播室最后也干脆设在他的卧室里。

  郑老师当播音员,不仅没报酬,还要经常自己掏钱维修器材设备。提起刚开始搞广播的经历,郑老师还有点难为情:“开始比较紧张,心里砰砰直跳,而且有点大舌头。后来慢慢有经验了,说起话也自如了……”

  节目编播揽一身

  起初,广播的内容主要是镇里和村里的一些通知和文件。为了丰富广播的内容,后来也转播中央和省、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播放一些音乐,再后来,郑老师开始播出“自办节目”。

  “就是把报纸上关于农民、农业、农村各方面的最新消息记下来,晚上播出去,特别是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喷药施肥等方面的信息,都及时广播,使农民知道这个季节到了,要施什么药,有什么新方法除虫……”

  为了提高节目的收听率,郑老师用退休金自费订阅了《中国剪报》、《老人报》等报刊,购买一些法律书籍,每天从这些报纸书籍中“采集”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分门别类地重新编辑,每天播出的内容还一篇不漏地存档,至今已有12本,只要听众需要还可以重新播出或借读。

  多年的精心打造,使“郑老师读报”已经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品牌节目”。村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广播一响,不仅是后厝当地人,就连邻村的村民也会静下来收听。

  “粉丝”越来越多了,郑老师工作起来更有动力了。尽管年近八旬,仍乐此不疲:“只要大家喜欢,我就继续干下去,做到不能再做时才停下来……”

  本报记者王漫琪通讯员金利明黄晓鹏摄影报道

  

八旬翁 播新闻

  郑老师正在播新闻

  (卓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