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借力中石油 海南渔民转型渔业工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8:0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借力中石油海南渔民转型渔业工人

  10月8日,临高金牌港,海南中油深海养殖公司和澄迈渔业大户刘青利合作养殖的金鲳鱼喜获丰收。 本报记者 陈超 摄

  临高县新盈镇头咀村村民黄达灵的身份,近两年由渔老大变成购销行老板,现在是
全省最大的深海网箱养殖公司负责人。他手下管理的人数由几个,变成今天的固定工人220人、临时工24人,其中90%以上是本村渔民。黄达灵笑称自己现在越来越有企业家的感觉。

  中石油集团海南中油深海养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自2004年4月进入海南以来,以与当地渔业大户合作的形式,在临高、陵水、三亚三地组建了4个养殖基地,吸纳本地渔民近700人,其中临高的2个基地就吸纳渔民500多人。

  渔业独腿 渔民难行

  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卓尔此前一直把临高渔业比喻成一只粗大的象腿。长期以来,临高渔业就是捕捞业,渔产品后期加工、渔需品供应、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极其缓慢。即便是捕捞业,临高渔民也习惯单打独斗。陈卓尔表示,他曾经深入临高渔业重镇进行调研,发现渔民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当政府发动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比较有实力的经济实体,以便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解决融资等难题,提高市场风险抵抗力时,渔民之间却没有信赖感,怕受弱势渔民的拖累。

  农业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南沙渔业处副处长彭昌瀚比较国内南北渔业发展之差异时也表示,北方地区有团队优势,习惯集体作业,这是北方地区渔业发展强劲的重要原因。南方地区渔民力量分散,近两年刚开始出现渔民协会等组织。彭昌瀚同时表示,南部渔业发展有海域面积广、鱼类新特品种多、养殖环境好的优势,渔民若能转变思想,集中群体力量谋发展,前景广阔。

  自然发展难成功

  我省的渔业和渔民长期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渔民的每一步成长,都付出过巨大的心血和代价。今年开始与海南中油合作在三亚西岛建立深海网箱养殖基地的渔民林香华,多年来在陵水、三亚养鱼、卖鱼,最近5年,他投入上千万元养殖鱼品新贵军曹,尽管掌握了成熟的养殖技术,终因资金不足、市场不畅,亏得一塌糊涂。

  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早在1998年就开始引进挪威的深海网箱养殖技术,但没有能力去开拓后期加工、销售等渠道,养出来昂贵的深海鱼在岛内根本卖不出去,再加上内部管理等诸多问题,最终以亏损告终。

  现在成为岛内最大深海网箱养殖公司负责人的黄达灵,也曾经历过诸多波折:1997年开始养军曹,因为贷款困难,10多万条鱼7天内死光,亏了280多万元;1999年接手县渔业局的深海网箱设备,还是因为资金问题,规模难做大,几乎没人上门收购。

  在与中油合作两年后,黄达灵的深海网箱从最初的6口,飞快发展到今天的220口。每口深海网箱的成本至少在20万元以上,而黄达灵的投资还不到500万元,中油投资则过亿元。以前自己养军曹,能不能卖得好,是件需要运气的事情,现在,有来自香港、广东的七八家客商到基地上门求购,要是走中油的销售网络,把整鱼加工成生鱼片等,还能提高好几倍的利润,并远销美洲、澳洲、欧洲。黄达灵计划进一步吸纳本地资金,明年要把网箱数字翻番。

  大企业助力

  从2004年开始,海南中油深海养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带着深海抗风浪升降式网箱养殖技术,在海南多个市县寻求与渔民的合作,共同养殖饲养难度大、市场效益高的金鲳、军曹等品种。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深海网箱养殖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拥有深海网箱167组668口,基地海域面积2万余亩,放养金鲳1500余万尾、军曹103余万尾,年养殖能力达2万吨,形成以深海网箱养殖为中心,涉及网箱安装制作、优质亲鱼种苗培育、软颗粒饲料配制加工、病害防治、水产加工、海陆空物流配送、市场研发等多环节的产业链条。

  双方经过不断调试,逐渐形成现在的中油出设备、技术、流动资金,负责闯市场树品牌,渔民出人力,以少量资金入股,双方共同经营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成熟合作模式。中油在产业链上铺好路后,逐步引导渔民参与,现在养殖基地的鱼苗完全由当地渔民负责培育和供应,养殖和网箱维护的环节也基本上由当地渔民承担。中油负责人表示,希望自己起到深海养殖产业链这个“糖葫芦串”棍子的作用,帮助渔民提高技能,成为一颗颗的“糖葫芦”。

  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黄良胜评价说,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渔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渔民的意识和作业形态,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创新之举。

  大户和渔民共成长

  与黄达灵同村的邢在月,在基地组装网箱,她的丈夫和公公承包了海上养殖工作,婆婆清理鱼网,一家四口每月基本工资超过5000元,年底还有分红。像邢在月一样一家4口在公司上班的不多,多见的是父子、兄弟、夫妻组合,基本上都是头咀村缺少劳动生产工具的贫困渔民家庭。

  让渔民转变为渔业工人,作为公司负责人的黄达灵首先感受到了挑战和压力。渔民普遍欠缺责任感和组织性,黄达灵采取承包到组、超额分红等管理措施,通过近一年的时间改变了渔民懒散的习性。去年,全公司的20多条生产用船,每天都有5到8条要上岸维修,每次维修费从100元到800元不等,现在半个月都不见有船上岸维修,以前工人一天要来回海上作业区和岸上4趟,现在2天才来回一趟。

  黄达灵还在中油的引导下,学习与相关企业合作,实现双赢。最近他的公司达成了与饲料厂的合作,双方均摊原材料成本,节省流通环节费用,一下节省了整个养殖成本的7%。黄达灵说,通过中油的示范,很多本地大户产生了合作的念头,希望能参与养殖,甚至渔品加工、开发饲料等环节,一起做大规模,闯市场。而中油也对此表示欢迎,并抓紧进行考察工作。

  基地还吸引了大批在外学习、工作过的年轻一代渔民。今年30出头的陈何坚,没有自己的渔船,以前靠给别人的船打零工为生,辛苦又危险。进入基地后,他掌握了熟练的技术,成为海上作业的总负责人,去年公司发的奖金就有近万元。他和同伴表示,在基地干工,最大的收获是掌握了技术,有了发展目标。

  现在,想进入中油养殖基地的本地渔民非常多,林春华说,西岛的渔民都要想办法走后门进基地,黄达灵则每天要接数十甚至近百个渔民的电话,希望能在基地谋份工作。

  (本报临城10月12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