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京冀合作开启新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9:31 河北日报

  京冀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解析

  从10月11日起,京冀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天,京冀两地政府在北京饭店签署了一份重要文件--《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

  京冀双方对这份备忘录给予厚望。从备忘录涉及的内容看,京冀合作的意愿和诚意令人鼓舞。

  1、交通大对接拉开帷幕

  一直以来,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发展问题中,最可以拿出的现实范本是条条贯穿其间的高速公路或者城际客运专线,这些一方面是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在协调发展中的成就,一方面也是最容易操作的领域。

  此次京冀两地签署的备忘录中,虽然重新申明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双方共同推进京沪高速铁路、京石客运专线建设”以及“双方共同推进京石高速公路第二通道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备忘录中,双方改变了以往只针对某条线路、某个区段的局部对接作法,开始统筹考虑两地交通网络的构建。而且,对两地之间的普通道路对接建设表示了相当的关注。

  备忘录提出,为完善京冀间快速交通网络,北京将加快京承高速公路、国道110改造、京平高速公路建设。京承高速公路三期(密云至京承界段)2006年开工建设,力争2008年建成通车。配合河北省做好密涿及支线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安排的衔接协调工作。

  备忘录写明,北京将加快国道108、国道109和国道111的提级改造,搞好十大路(房山镇十渡至涞水县界)、徐尹路(通州尹各庄至三河市界)、采廊路(大兴邵各庄采林路至廊坊市界)、密兴路(密云巨各庄至兴隆县界)、北山路(平谷和顺义交界处至平谷、兴隆、蓟县交界处)和通香路(京津公路至香河县界)等一般公路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通车。河北做好相应公路建设的实施和协调,促进跨区域公路对接。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京冀两地交通网络的大衔接,整个环渤海核心区京津冀区域内的交通网络将迎来新的布局。

  2、资源补偿难题开解

  近年来,每逢全国两会,关于河北与京津之间的水资源补偿等问题一直是众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次签署的备忘录中,这一难题已经找到了解决的途径。而且,从备忘录中透露的细节中不难发现,相关措施扎扎实实,称得上“真金白银”。

  ■北京给张承两地“稻改旱”农民每亩补偿450元

  备忘录提出,共同实施“稻改旱”工程。双方分两期合作实施密云、官厅水库上游承德、张家口地区18.3万亩水稻改种玉米等低耗水作物(以下简称“稻改旱”)工程。

  第一期,2008年前,河北省在密云水库上游实施“稻改旱”10.3万亩,北京市按照每亩450元的标准给予“稻改旱”农民“收益损失”补偿。2006年先期在张家口市赤城县黑河流域实施“稻改旱”1.74万亩。

  第二期,2008年后,根据第一期实施的效果,适时启动官厅水库上游8万亩“稻改旱”工程。双方主管部门将进一步核实两库上游水稻种植面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北京缺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直为北京提供水资源的河北而言,张承地区承担着难以替代的角色。对两地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节约用水来培植水源,可以说是北京的明智选择。“稻改旱”可以说是解决两地水问题的一大突破口。

  ■北京市安排1亿元支持张承地区治理水环境污染

  备忘录提出,从2005年至2009年五年内,北京市安排水资源环境治理合作资金1亿元,支持密云、官厅两水库上游张承地区治理水环境污染、发展节水产业。河北省将有效地使用水资源环境治理资金,确保项目进度和成效。

  ■河北将增加年出境水量1300万立方米

  备忘录提出,2006年,北京市安排首批水资源环境治理项目资金2000万元,支持承德市滦平县潮河流域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潮河流域万亩节水灌溉、丰宁九龙集团环境治理技改和张家口市赤城县白河流域万亩节水灌溉、赤城县黑河源头治理、阳原县桑干河流域万亩节水防渗和宣化区羊坊污水处理等7个项目实施。河北省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年节水1950万立方米,增加年出境水量1300万立方米。

  作为北京水源地的张承地区,在此次备忘录中成为一再提及的话题,为保证拿到自己需要的水资源,备忘录甚至写明“北京市继续支持密云、官厅水库上游承张地区人工增雨基础设施建设,与河北省联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河北要为北京奥运应急供水4亿立方米创造条件

  备忘录提出,为确保北京用水安全,北京市和河北省共同呼吁国家在应急工程建设方面给予河北更大支持。两省市协调行动,配合项目法人加快南水北调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设,确保2008年4月具备通水条件。河北省将进一步优化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4座水库调度方案,在确保度汛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水、蓄好水,为2008年北京奥运应急供水4亿立方米创造条件。有关调水和补偿方案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下,由双方主管部门共同商定。

  ■北京资金支持河北四县营造生态水源保护林

  河北生态绿化直接关系到北京空气质量,为此,备忘录提出,继续共同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双方联合向国家申请扩大河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加大对国有林场的支持力度。

  双方共同规划密云、官厅上游生态水资源保护林建设项目,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十一五”时期北京提供部分建设资金,重点支持河北丰宁、滦平、赤城、怀来四县营造生态水源保护林,并根据实施效果,支持河北省逐步扩展保护林范围。

  双方加强京冀接壤地区的森林保护合作,建立森林保护联防联动合作机制,北京市支持河北省共同投资建设现有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双方共同加强沙尘天气的监测、预警及防御能力建设。

  3、能源开发携手共赢

  据了解,北京市能源支撑体系全部来自外部,河北在此次备忘录中,作为北京能源供应基地的角色再次得到强化。

  备忘录提出,在电力开发合作方面。双方积极推进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河北抚宁电厂前期工作,为项目核准和开工建设创造条件。

  在天然气开发合作上。双方会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同推进唐山曹妃甸LNG项目一期工程(600万吨/年)建设,提高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水平。

  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合作方面。双方合作并争取国家在河北境内布点建设生物质燃料乙醇项目,供应北京车用乙醇汽油消费市场;北京市积极支持河北省企业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关工程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竞标。

  在能源开发合作上,京冀两地扮演了完全不同的角色。河北正逢重化工业大发展时期,北京转型也对能源消费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备忘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我省完善传统能源产业体系建设,还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市场机会。

  4、北京鼓励京企移师河北

  在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明确后,北京大批企业需要外迁已是大势所趋,一贯乐于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我省,也在备忘录中明确了这种需求。

  对于众所周知的首钢搬迁,备忘录也做出了进程安排,提出,两省市共同做好首钢搬迁调整工作,共同推进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钢铁厂项目建设,争取2010年建成。

  同时,备忘录提到,北京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时,优先鼓励北京市企业向河北转移。双方共同探索产业转移合作、企业异地发展的共赢机制。

  以产业转移为标志之一的北京经济结构调整,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力量,但结构调整的系统工程,又需要政府行为的引导,首钢搬迁可谓其中范例。业内人士分析,备忘录之所以把北京产业转移方向优先定位在河北,也是北京需要转出的产业特点与河北产业特质比较近似,更容易找到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这一提议之所以能被双方认同,可以说是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的结果。

  5、协作“无障碍”找到突破口

  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想境界是推进该区域内一体化进程。涉及到各个领域就是被专家们一再提到的“无障碍”一词。在京冀两地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从园区合作、农业合作和旅游合作中,可以发现对这一难题的突破。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协作无障碍发展示范区“起锚”

  备忘录提出,共同推进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构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协作无障碍发展示范区。双方加强引导北京采育、永乐组团与河北廊坊的全面合作,共同加大对该区域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区域合作框架下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使之成为首都疏解产业、人口、城市大型服务设施的重要功能区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农副产品市场准入“互检互认”提上议程

  备忘录提出,加强农业产业化合作。北京市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河北省开展农业产业化合作,河北省支持北京市企业在河北建立更多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共同推进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京冀间长期稳定的农副产品供销合作机制,建设京冀共享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备忘录为河北农产品更好进入北京市场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备忘录写明,加强农副产品市场准入“互检互认”合作。以无公害农副产品产销合作为重点,加强质量检测和质量追溯交流。共同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双方检测结果联网互认,实现数据库共享。推进农副产品联合检验检疫。

  ■区域旅游概念打破地域限制

  从2005年廊坊国际商务节开始,关于京津冀地区旅游“无障碍”的问题便被提起,但并未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时移境迁,这次备忘录提出“区域旅游”的概念,并在一些细节操作层面进行了阐述,可以说,原有的旅游资源共享共赢的想法具有了变为现实的基础。

  备忘录提出,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规范旅游企业服务标准,统一景区及道路交通标识,实施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双方建立突发事件及时沟通处理机制和游客投诉案件委托处理机制。

  按照备忘录要求,双方要共同开发区域旅游市场。双方鼓励企业组合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开展区域联合促销,实现区域旅游信息共享。鼓励企业在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饭店、旅行社、教育培训、规划设计、信息咨询等领域以合资、合作、并购的形式组建跨区域经营的现代旅游企业。

  6、社会事业合作圈定两大领域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河北与北京的社会发展也血肉相连。在这份备忘录签署前的座谈会上,北京方面还提到了环京津贫困带话题,并表示北京市愿意为解决这一问题出谋出力。备忘录把关注点放在了劳务市场合作和卫生事业两大方面。

  ■河北劳务将更好进入北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有100多万劳务人员在北京工作,从建筑工地到家庭保姆,涉及各个领域。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利用与北京的地理和人脉优势,如何让更多劳务人员进入北京,双方在备忘录中提到了机制效率问题。

  备忘录提出,双方共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务协作机制。加强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完善劳务培训协作机制,提高劳务输出与输入效率和有序化程度。

  ■卫生事业合作搭建应急平台

  从“非典”疫情事件,到禽流感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京冀两地意识到,该区域内社会事业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备忘录提出,共同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协作机制。在重大传染病疫情通报、联防联控、专家资源共享、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卫生应急资源支援等方面加强合作。

  □本报记者 张许峰 [发自北京]

  观察

  新的里程碑

  原本以为是一个基于理念上的备忘录,没想到竟然包容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信息。北京、河北两地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大大超过记者预想。

  多年来河北一直固守着“两环”开放带动战略,京津冀区域内经济协作尽管在民间发展已是蔚为壮观,但来自政府高层的系统化筹划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众多专家不厌其烦地审视与献策中,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所期待的爆发也一直没有到来。

  变化是从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开始的。事实表明,“奥运经济”为这一区域协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随之而来的天津滨海新区进入国家意志,唐山曹妃甸宏大工程被国家点燃开启,京津冀区域合作的现实条件越发成熟。

  尤其是进入2006年,这一区域协作发展的格局彻底明朗,大势洪流无可抵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强力推出,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曹妃甸建设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新使命,一个个信息,代表了国人对该区域的高度期望。

  在外部环境大改变的同时,三地党委、政府也开始顺应这一趋势,频频接触。从去年7月底8月初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紧锣密鼓般对我省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地的大规模考察,到去年底天津市市长戴相龙率队连夜奔赴石家庄会晤当时的河北省省长季允石,就滨海新区建设和曹妃甸开发取得共识,再到几乎每年都进行的河北省高层与京津高层的对话,政府意志表达出协作发展的强烈愿望。

  与南方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模式迥异,因为京津冀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发展巨大落差和市场发育的差异,来自政府的力量此时显得尤为关键。来自高层的对话,把区域内存在的种种“关隘”毫不掩饰地揭示出来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在寻找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

  与以往只就单个项目进行沟通协调不同,京冀两地签署的备忘录,第一次在多达9个领域内进行了一次系统化梳理。虽然对于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大目标而言,这个备忘录显得有些“纤细”,但是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精彩开局,难怪省委书记白克明用“里程碑”一词来评价这份备忘录的重要意义。

  据有关人员透露,关于我省与天津市的相关协作举措筹划工作,也将启动。

  10月11日在北京饭店诞生的这份备忘录,实属来之不易。

  与国家在这一区域布陈下的一个个“重子”相得益彰,这份备忘录宣示着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开创一个崭新局面。

  文/本报记者 张许峰

  链接

  近两年来京津冀区域合作大事记

  2005年1月下旬北京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确定北京今后将在产业分工、交通构建、市场培育、环境改善、旅游发展等五大领域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合作。

  2005年3月3日铁道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召开了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签署了《会议纪要》,定于2005年7月开工建设京津城际轨道,2007年12月建成,2008年7月投入运营。

  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

  2005年3月2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对曹妃甸港区矿石专用码头工程予以核准批复。曹妃甸大港口、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建设全面展开。

  2005年6月8至9日首届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研讨会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三省市共同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

  2005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在河北唐山市召开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这标志着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工作由前期准备阶段进入了实质性工作阶段。

  2005年6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国家15个部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在天津考察。他指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

  2005年10月1至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天津市考察工作期间,专程到滨海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希望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新区。

  200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建议》指出,未来5年国家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005年10月2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正式揭牌成立,这一项目是京冀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实践。

  2006年3月,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中。

  2006年3月30日到31日,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联席会议在廊坊市举行,标志着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区域发展合作研究全面启动。

  2006年8月9日,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日前国务院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作出批复。

  整理/樊江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