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常熟”:软实力助推率先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9:33 扬子晚报

  9月中旬,常熟市文化局宣布:经省文物局批准将为有 “清初画圣”之誉的王石谷修建纪念馆,而与这一纪念馆同时启动的还有常熟民俗民间艺术博物馆。

  这只是该市重视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用文化领先带动发展率先,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一直是常熟市决策者的不懈追求。

  常熟位居2006年全国百强县的第6位。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8亿元,人均 GDP超过800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300元。到今年8月,常熟居民储蓄达到388.56亿元。

  富裕殷实的常熟,又是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这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全市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01处。多年来,该市始终坚持善待文化生态与发展城市经济相结合,保护文化遗产与激活文化资源相一致,创造物质财富与延续文化肌理相协调,进而形成了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文化与经济互动繁荣的良好格局。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承历史“文脉”。常熟城里的书院街、北门大街、虞山北路一线是地价昂贵的“黄金地段”,却聚集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古琴艺术馆、翁同和纪念馆等十余家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一条“图博文”特色文化街。常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街景改造,如今整条街粉墙黛瓦、典雅秀丽、气韵贯通,成为古城改造中“保护”出的一条有形“文脉”。群众赞誉这是在“现代”中围出的一方“历史”。在有形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常熟又成立了常熟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办公室,并设立专项经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今年上半年,以虞山派古琴为主要流派之一的中国古琴艺术、以白茆山歌为重要一脉的吴歌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常熟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下,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121条有效信息,山前石匠、石湾山歌、唐市宣卷等一批原本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继浮出水面,名城重新找回了长久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

  以千年古城为依托,挖掘山水文化内涵,常熟在文化产业上大做文章。文化名牌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是构筑城市竞争力不可缺少的“软实力”。从2005年开始,常熟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办起了国际性的大型文化活动——尚湖国际文化节。文化节以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为媒介,邀请斯洛伐克、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安徽等地区的民间艺术团队,350多位艺术家来常开展艺术交流。这不仅让百万常熟市民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且把扎根乡土的民间艺术以及开放的常熟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对于提升常熟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经济、旅游等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常熟每年五月的尚湖国际文化节、九月的沙家浜旅游节、十月的“服博会”等重大文化活动,成为常熟向国内国际全面推介自己城市品牌的有效载体,提高了常熟城市美誉度。

  “抓文化也是抓经济,强文化也是促发展”。品茗虞山、垂钓尚湖、烽火怀旧沙家浜……这些常熟的旅游资源,正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越来越受到八方游客的青睐。据统计,今年1-8月份,常熟全市接待游客66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2亿,同期分别增长37.8%和54.5%。

  确保公共财政向公益性与乡村文化设施倾斜,是常熟提升地区“软实力”的另一举措。“十五”期间,常熟市累计投入文体设施建设经费12.4亿元,完成博物馆、大戏院扩建,新建图书馆、游泳馆、美术馆、古琴馆、评弹艺术馆和国际展览中心,统计显示,常熟公益性文化设施总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设施水平全省领先。由此,先后成功承办了世界杯跳水赛、世界杯滑水赛、全国跳水冠军赛、十运会分区赛事等。与此同时,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海虞镇在汪桥村投资500万元建成近千平方米村级综合文化室,并成为苏州市首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据了解,年内常熟市每个镇都要建成2个以上公共藏书超千册的村级图书室。

  先进的文化设施繁荣了常熟的市民文化和乡村文化。全市农村文艺会演、城区街道的文艺演出和中小学文艺会演常年不断。以中老年为主体的民间艺术团及京剧、越剧、沪剧、评弹等票友会,长期活跃在旅游景点和街道、乡村,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本报记者 金伟忻 本报通讯员 徐 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