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8:17 东方网-文汇报

  1935年10月19日下午4时,中央红军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到达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今吴起县),红军将士看到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激动万分。当晚,毛泽东住进洛河东岸新窑院的窑洞里。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在吴起镇停留了整整11天,让吴起这个边远小镇因为长征而举世闻名。

  “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

  “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这是毛主席到达吴起发自内心的一句感叹。

  在县城东10公里公路边的白沟洼村,我们来到宗世喜老人家中。正在看央视一套播放电影《长征》的老人,拄着拐棍给我们开了院门。今年89岁的老人,戴着老花镜,穿着一身军便装,回忆起71年前的往事,恍若昨日——

  1935年,红军来到了吴起时是下午,人们见来了部队,起初以为是白军,就纷纷躲藏起来。当村民们得知是“毛主席来了,中央红军来了”,奔走相告,洛河川立即上下沸腾起来。

  时任吴起镇白沟洼村苏维埃主席的宗世喜说,那时的天气都很冷了,战士们一个个没衣服穿,有的只穿一件单衫子,有的还披着被子,裤腿裁成半截,膝盖以下打着裹腿,也没什么吃的。

  宗老清楚地记得当年第一次见到叶剑英时的情形:“10月21日那天,有红军战士到我家给我传话,说叶司令要见我。一个警卫员带着我,一进去我就看见坐在炕上写字的叶司令。叶司令很热情地对我说:‘你是白沟洼村主席?你听到头道川枪声响了吗?现在红军要打仗,需要粮食,请你给中央红军帮个忙,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给战士筹点粮食,我们赶快把头道川敌人赶出去,对咱老百姓都好。’然后叶司令派了几十名战士跟着我一块弄粮食。”

  宗老说,当时白沟洼村只有四户人家,虽然人少,但老百姓家都存有粮食,有的窖里存着2000多斤粮食,我们挨家动员老百姓,总共给红军筹了好几千斤粮,红军一人背了一袋,还有不少的猪呀、羊呀。经过在吴起这几天的补充,红军离开的时候,队伍整齐了,人也有精神了。

  “现在休息,打冷枪时再叫我”

  我们来到建在新窑院旧址的吴起革命历史纪念馆,看到了默默见证当年军事部署时的两具石磨。讲解员告诉我们,毛泽东在抵达吴起镇的当晚,就在新窑院当磨房的窑洞里召开军事干部会议,决定利用吴起多山的地形,消灭一路尾随而来的宁夏军阀马鸿宾、马鸿逵和东北军的骑兵。

  我们推着汽车,艰难地把车开上当年的平台山、如今的胜利山。沿着羊肠小道,穿过茂密的沙棘,在胜利山山顶,瞻仰那棵著名的杜梨树。陪同的宣传部同志告诉我们,1935年10月21日清晨,毛泽东登上吴起镇西面的平台山,就在这棵杜梨树下指挥了这场“切尾巴”战役。他给警卫员说:“现在休息休息,枪声激烈时不要叫我,打冷枪时再叫我。”当年的杜梨树已经老死,上个世纪50年代,吴起人在原址又种下了一棵杜梨树,如今已经长成一棵一人合抱的大树。令人称奇的是,在这棵杜梨树的边上,从当年老死的那棵杜梨树根系中又长出一棵差不多大小的杜梨树。

  吴起镇之役,是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胜仗。击溃敌人3个骑兵团,共歼敌600余人,俘虏千余人,缴获战马数百匹。至此,红军切断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

  本报记者陆伟强韩宏

  (本报吴起10月16日专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