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大都市圈竞逐“三小时交通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9:00 解放日报

  几天前,北京市发改委在一份发展规划中,提出将打造京津冀“三小时交通圈”;此前不久,《广东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也正式提出了“三小时运输经济圈”概念;而长三角的“三小时都市圈”,则已经雏形初现。

  有关专家表示,都市圈的发展,须以交通网络化为基础,而“三小时”正是一个都市圈的有效边界。

  共画一个“圈”

  10月8日,北京市发改委披露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在这份一万多字的发展规划中,“推进区域设施建设”成为其中的重要一节。“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方圆500公里区域内重要城市间的陆路‘三小时交通圈’”,也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

  据悉,“十一五”期间,北京将为此兴建京津第二高速、京承高速、京包高速等,并建设曹妃甸港区,加强与天津港、京唐港、秦皇岛港、黄骅港所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形成通达的海运连接和运输通道。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一直关注着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极化与扩散》报告中,他曾指出,应放大京津冀都市圈的扩散和带动作用,实现京津冀在资源、市场和经济政策上的协调。现今,正在规划的“三小时交通圈”无疑将为京津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奠定基础。

  珠三角的“三小时”也掀起了盖头。据《广东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广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5000公里,其中珠三角地区达3000公里,珠三角将形成“三小时运输圈”,待到港珠澳大桥的落成,整个大珠三角地区都将纳入三小时范围。

  对表“三小时”

  就长三角而言,“三小时交通圈”早已成为16城市以及苏浙沪三地的共识。

  据了解,2005年初,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综合交通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就已提出,长三角要实现“都市圈内中心城市‘三小时互通’”的目标;在去年完成的《长三角城市间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中,长三角区域交通框架进一步细化为“十六枢纽、六廊、五圈”,其最终指向也是“三小时”。

  为何总是“三小时”?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解释说,在城市规划中,通常有半小时、一小时和三小时之分,半小时代表了“购物圈”,一小时代表了“通勤圈”,三小时则代表了“都市圈”。他说,在三小时车程内,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强,要素流动较便捷,而且,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半径往往也是三小时车程。

  因此,在最新的高速公路规划中,苏浙沪都主动对接“三小时”:江苏把原来“四纵四横四联”的高速公路格局,进一步扩展为“五纵九横四联”,以期全面融入长三角高速公路网;在“十一五”期间,浙江将投资1370亿元建设高速公路;根据上海的“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上海公路建设将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为目标,与苏浙地区无缝对接,从而促进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的形成。

  放眼未来,张颢瀚表示,长三角将形成“一二三”小时交通圈———上海到苏州、南通、嘉兴一小时;上海到无锡、常州、泰州、宁波、杭州二小时;上海到长三角任一中心城市三小时。

  放大“同城效应”

  三小时的范围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说,都市圈和交通之间相互影响,都市圈的发展,将改善区域内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的发展,亦将深刻改变都市圈的内在结构,甚至扩大都市圈的范围。

  反观长三角,南扩、北延、西进,形成“大长三角”,将是大势所趋。南扩———去年底通车的金丽温高速,将与浙江的甬台温、杭甬、杭金衢高速形成高速公路环网,使浙中南地区融入长三角成为可能;北延———随着苏通大桥、沪崇苏通道的开工建设,南通将告别“南不通”的尴尬,而长三角的“三小时”半径也将北延伸至盐城;西进———安徽正大力实施“东进”战略,到“十一五”期末,安徽将有12条高速公路对接长三角,届时安徽将有一半省辖市进入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

  诸大建表示,虽然“三小时交通圈”一般是以高速公路的时间为基准,但日益发达的高铁、城轨等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拟建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和规划中的长三角城际轨道,都将放大“同城效应”,突破长三角原来的时空概念。

  而且,“三小时交通圈”也对城市之间的协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张颢瀚表示,如果没有道路运输信息的互通和共享,三小时很可能就停留在理论上。所幸,长三角已经行动起来。今年,苏浙沪交通管理部门共同制定了《长三角地区道路运输一体化推进工作计划》,将在三年内逐步实现发展规划、客运管理、汽车维修、市场监管等17个方面的一体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