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甘肃通渭榜罗:《七律-长征》诗诞生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4:10 光明网-光明日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河、巧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境内。党中央审时度势,在通渭县榜罗镇作出了“到陕北去”的伟大战略决策;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诗也在此诞生!

  “榜罗会议”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的决议

  初秋时节,细雨绵绵,白露正浓。记者来到当年红军驻扎的地方——榜罗,一个通渭县城西南50公里的山区小镇。1935年9月27日,在榜罗小学的校长办公室里,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博古5位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改变了党中央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和“北上到靠近苏联边界建立根据地”的决定,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的决议,并正式宣布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会议,史称“榜罗会议”。

  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他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举行了晚会。在晚会上,毛泽东豪情满怀地向指战员们朗诵了他到甘肃后咏成的《七律·长征》诗。如今,文庙街小学已由当年不足100名学生的学堂变成了有2300名学生的标准化学校。2001年3月,学校被定西市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落户当地的老红军生活都很幸福

  通渭县县长令续鹏说,据统计,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过境通渭,前后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共有40多名红军战士因伤病掉队遗留在通渭民间,至今还有3人健在。8月30日,记者来到86岁的湖南籍老红军战士王恩伯家中。老人说,县民政部门每月发给他730元补助金,加上其他慰问品,每年收入在万元以上。有党和政府关怀,他很幸福。89岁的四川籍老红军战士梁成告诉记者,他的女儿是县电力公司职工,女婿是县公安局副局长。梁成和老伴住着3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小院拾掇得清清爽爽。

  建设新长征路上的新通渭

  通渭县位于“苦瘠甲天下”的甘肃中部定西市,这里因干旱少雨无资源、自然条件极为恶劣,被某些外国人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扶贫开发决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通渭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三苦”(领导苦抓、群众苦干、社会苦帮)精神,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通渭特色的开发建设路子,实施“兴修梯田、农业结构调整、集雨节灌、劳务输出”等四大工程,全县于1998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历史性地解决了吃饭问题。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通渭县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免征农业税、种粮直补、“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到目前,全县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2.04万人,贫困面下降到4.8%,农民人均纯收入15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0元。

  展望未来,通渭县委书记燕胜三满怀信心地说,全县将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和“三苦”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文旅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马铃薯、草畜、劳务输出、红色旅游”四大产业,走特色路,打优势牌,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新长征路上的新通渭。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