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海外关注王光美逝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6:53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徐凤琴

  

  10月13日凌晨,中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在京病逝,享年85岁。这位传奇女性的离开引发了海内外 的广泛关注。

  

  海外华人唁电如潮

  得知王光美去世后,从14日上午8时许,陆续有人给设在北京西城区北海西侧文津街的解放军305医院悼念馆内 的灵堂送去花圈、花篮表示吊唁。

  部分花圈、花篮的落款来自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叶剑英同志家人、武警部队司令员吴双战 等单位和个人,仅至当天中午时分,花圈和花篮已有数十个。

  此外,海外华人唁电如潮。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秘书长任兴亮表示,王光美女士逝世5日来,世侨会接到很多 外海华侨华人电话,对王光美女士仙逝无不表示惋惜和哀痛,让世侨会转发的唁电更是不计其数。有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 甚至不惜迢迢万里,亲自赶往北京,到灵堂吊唁哀悼。

  王光美生前担任辅仁大学(以下简称辅大)北京校友会会长,对促进辅大与大陆的大学院校交流有不少贡献。台湾辅 大校长黎建球16日说,校方计划为王光美举办追思会,也希望能在校内举办刘少奇、王光美文物展。

  今年初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王光美访谈集》中,王光美提到就读辅大的一段历史。王光美说,她读完高中后考大 学,先报了清华及燕京两大学,但英语分数不够,就上了辅大数理系。她说,辅大对英语要求虽没有清华与燕京高,但校内有 许多外籍老师,理科有几门课用英语上课,她考大学时英语成绩不好,很受刺激,所以在大学就下功夫学英语。

  

  “数学女王”到延安

  王光美的家堪称革命家庭:三哥王光超,抗日战争中冒着生命危险向解放区输送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材;四哥王光杰, 是王家最早的中共党员,抗战中在敌占区设秘密电台,为延安输送情报,获“特等功臣”称号,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电子 工业部副部长;六哥王光英,人们较熟悉,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美的4个妹妹,都是中共党员,都担负着重要 的领导工作。

  王光美于1921年出生在北京世家,其父王槐青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经担任农商部工商司长,母亲董洁如出 身天津富商家庭,受教于北洋女子师范大学。

  她在家中排行第七,前6位都是哥哥,后4位都是妹妹,其中王光美最受父母亲宠爱,什么事情都把她举在前面。

  正因如此,王光美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1945年她毕业于辅仁大学理科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后,考取了美国 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原子物理系全额奖学金博士。在当时荷兰的图书馆里有王光美的学习成绩单,上面写着“数学女王” 。1947年国共和谈破裂,王光美决定像几位哥哥那样加入共产党,放弃自己梦寐以求的读博士的机会,奔赴延安,并最终 获得母亲赞同。

  王光美到延安后,被分配在朱德、杨尚昆领导下的中央军委外事组工作。而王光美第一次见到刘少奇是在杨家岭的舞 会上,并由当时毛泽东的警卫参谋龙飞虎正式介绍给刘少奇。王光美当时并不了解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身份,只知道他是党中 央的负责人之一,认为那次见面完全是中央首长同一个年轻人的谈话,谈不上有别的意思。

  1947年4月,王光美在一天吃午饭时再次遇见刘少奇,当时刘少奇要王光美随他上晋察冀参加土改,但她因故没 有同去。1948年王光美到了西柏坡,在西柏坡的那段日子里,王光美与刘少奇的接触渐多,在众人的眼中,他们已经是在 一起的了。

  

  穿旗袍美好形象留世间

  据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一书所述,王光美几次陪同刘少奇出访,基本是中式布衣。1963 年4月12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应邀访问印尼、缅甸、柬埔寨、越南4国,因为是出访非社会主义国家,艰苦朴 素的观念有可能会被他国误解为漫不经心、不尊重。所以礼宾司的同志要求王光美与陈毅的夫人张茜,自备旗袍。

  因此,王光美随刘少奇主席出访4国,穿着旗袍,戴着项链的形象,也就留在了纪录片中。关于项链,原本也是一段 趣话。在刘少奇访问4国的纪录影片中,人们恐怕对陈毅在缅甸沙滩上踢足球的那个镜头记忆犹新。其实,那是针对记者的一 种掩护。在远避耳目的海滨,刘少奇与缅甸领导人奈温将军正在密谈当时两国最为敏感的“缅共问题”。王光美故作轻松地在 海滩戏水时,闹出了一场“小乱子”,中断了两位首脑的密谈。她脖子上那串礼宾司借给她的、不知是真是假的珍珠项链断了 。缅甸领导人奈温闻讯,当即命人取来一串缅甸特产的、也十分名贵的红宝石项链,并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知道共产 党不讲究送礼,但中国的珍珠是掉在缅甸的海里的,我们理应当赔。何况,红宝石象征我们国家的光荣。”

  对这串美妙绝伦的红宝石项链,王光美爱不释手,当天的晚宴便戴上了它,宾主皆欢。但也仅仅就戴了这一次,回国 便上交了,至今仍陈列在革命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