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万五千里的感动湖南篇:记录长征烙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3:58 SMG广播新闻中心

  开始语记录2006,我们共同关注2006。我是 。

  6天的时间,走过了2000多公里,在湖南省的大地上,我们重新寻找长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迹。70多年前,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红一军团在这里突破敌军第三道封锁线攻占道县,发布了强渡湘江的命令,从而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序幕。

  长征的印记,在70多年后的今天,是否在烙在这里?《纪录2006》“两万五千里的感动”系列专题节目,让我们走进湖南,记录在同一片土地里的,不同的故事。

  片花

  在出发之前,我们用百度查“湖南宜章”,有12万个搜索结果,首页上有当地的大酒店,有卖橙子的,还有矿业公司;查“湖南道县”,有9万8千个搜索结果,有学校招生的,还有介绍烤烟技术的;查“湖南株州”,有两百万个搜索结果,化工公司、

摩托车厂都处在了页面的上方。如果仅仅通过网上搜索,我们必须加上“长征”或者“红军”作为关键词,才能顺利地找到长征在这里留下的印记。其实,这个印记,是早就烙在历史上的。

  湖南的东南角,郴州,宜章。它与广东交界,史称“楚粤之孔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宜章县白石渡镇邝家村是当年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旧址,令人意外的是,这里没有专职的解说员,而是由村里的老人们义务担任,为人们讲述发生在这里的长征岁月:

  邝伟:这个祠堂是曾经1934年11月7号8号9号这三天,周恩来他是三人小组他是主要负责人,他带中央纵队和第一军团就和刘伯承、王*、张爱萍他们都在这个地方办公,周恩来他住是住在那边的民房,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后门,出入不安全,因为当时是战争年代,敌人围剿以后就没有去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我是1944年出生,长征的时候比我早10年,就是听父辈和我们的祖先讲的

  老人们不厌其烦地接待着来来往往为长征70周年报道采风的记者,而对当地村民、尤其是孩子们来说,“你知道在这里的长征故事吗?”已经成了一个有些难度的问题:

  记者李军: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了 小朋友:八岁 李军:今年上几年级了??小朋友:两年纪。李军:有没有听说过红军?小朋友:没有。

  李军:知道不知道长征?小朋友:(摇头)不知道 李军:大人有没有告诉你?

  小朋友:没有。李军:你知道你们这个村子以前的老故事吗,知道吗?小朋友:记不得了!

  008(记者:你是这个村的人么?)是,(今年多大?)16岁(你知道这里的故事么)不知道(你知道这个祠堂的作用么)就是办喜丧事的。

  李军:老人家您多大年纪了?老人:80岁了。李军:一直在这个村子住吗?老人:是的。李军:你知道以前红军长征的事吗?老人:不知道,我还没有来。旁边的人:她是从别的地方嫁过来的。

  不可否认,这时的我们,有些失落。在这条红色条石铺就的村庄里,红军的故事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普及。这时,一位老人的出现让故事有了转折:

  记者李军:老大爷您好,您今年高寿。老大爷:78了。李军:是从小就在这个村子里长大的?老大爷:是的。记者:当年的红军事情您还记得吗?老大爷:记得。不但记得,当时我们跟红军住在一起。记者:当时红军是个什么样的情况?不慌张,当时在我们这里住了三天,住了两夜就跑了。记者:他们在村子里都做些什么?老大爷:他们给老百姓挑水。帮老百姓干活。他们那里有个发报机,我看见了,嗡嗡。就在那里,不远。记者:当时红军就住在你们这个房子里吗?老大爷:是的

  (老人带我们去看发电报的地方,就是他家)

  老大爷:我就是住在隔壁。记者:您就是住那里的房子,当时红军就在这里工作?

  老大爷:是。当时是个柴油机,一直在响,(你听到了)老大爷:我还看到了.......

  我就住在这个房子(你就住在这里)。一个大厅,他们就住在一起,他们吃饭就在这里吃,住了几天,永远都记得了。(当时您很小,您几岁)7、8岁。

  音版1934年 8月中旬,长征先遣部队红六军团一部到达宜章境内,敌军建了 114座大小碉堡,构筑了严密的所谓“第三道防线”。 11月,红军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当月10号,红三军团顺利突破宜章县白石渡占领县城,红一军团随后也占领白石渡,中央红军分三路通过宜章,继续长征。

  老人也许不知道,在这些红军中,就有当年的周恩来和刘伯承;老人也许还不习惯,把这些故事一一告诉给小辈们。如今这里的共产党人,并没有留恋“长征故地”这块招牌,而是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先驱者。他们南来北往,走了更长的路程,改变了当地贫困的面貌。“农村经济人”这个新名词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宜章宣传部部长:我们宜章因为人口数量比较大,地域面积比较广,又靠近广东,物产的出产量比较大,产量大了以后自然而然需要交流,加上广东市场经济的影响,我们这一带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经纪人就越来越多了,实际上尤其是我们宜章的南部地区过去的经纪人就又一定的基础,所以到现在从事贩卖生猪的,贩卖其他的蔬菜都比较多。靠信息靠赚取地区差。像我们有个仔猪协会就是专门贩卖小猪仔,这个组织有几百人之多,他们跑的远的要跑到广西调运小猪仔,还有一个贩卖商品牛的,他那个协会的成员贩牛的那就做的更远了,不但到广西还到江西,而且是湖北到四川,这样一些地方都走,每一年的交易量就比较可观。

  片花

  在永州道县,同样有着历史的见证物。例如帮助红军进入道县的浮桥。当然,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桥却不是那座桥了。桥已经用上了铁船和新木板,走上去如平地一般。四周景致怡人,守桥人怡然自得的在桥头休息。70多年来唯一没变的,是拽着船的铁链。桥头有两块牌子:一块写着“红军渡”;另一块写着“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虽然这样的印记很直观,但来来往往说得出典故的人并不多:

  实况:不好意思我打扰一下。知道这个浮桥的事吗?不知道。那墙上有的,有个介绍,你们自己比较熟悉吗?不知道,要问老人,年轻人都不知道,要问50多岁的人。每天从这个桥上走过的人多不多?多。

  (问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大概有6、7岁,就在浮桥边上居住。)你有没有从这个浮桥上走过?没有。为什么不走呢,就在你旁边?我不想去。 你有没有听大人说过这个浮桥的故事?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红军当年长征的时候从这个浮桥上走过?不知道。有没有大人说过?没有。别的小朋友会知道吗?我也晓不得。

  浮桥附近已经建造了两座钢精水泥的新桥,浮桥的交通功能正越来越弱化。那两座新桥正继承着浮桥多年以来一直担负的作用——用一条通途,改善、甚至改变着这里人们的生活。

  和浮桥一样,道县西关桥头,同样有一堵使用功能被弱化的墙。道县的党史办主任蒋元神介绍了这堵墙的典故:

  实况:在我们县城文庙上,有条标语是一名14岁的小战士写的,当时这个小战士写完了以后就牺牲在河边,26号清晨写的,当时还没有写完

国民党就来了,他非要把标语写完,结果被国民党开枪打中,从城墙上跌下来了。据老人回忆,当时只是看到一个14、5岁的小战士。写了很多标语,红军走完了以后,国民党发布了命令,要清洗标语,命令是这样写的:红匪过境标语是触目惊心,发动法团、义勇队清洗标语。洗了之后70年代我们调查,还有几十条。(标语的内容?)一般的是:红军北上抗日、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彻底粉碎国民党的第5次围剿等等。

  音版道县两边毗邻广西和广东。1934年,妄图在湘江以东歼灭红军的蒋介石,调兵遣将把道县盆地布成袋形阵地。1934年11月18号,当地群众主动帮助游水过河的红军,在潇水上搭建浮桥,使红军大部队顺利渡河,拿下道县。

  片花

  湖南株洲的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的第一次会师就是在炎陵县的十都。当地有一位老红军非常有名,他叫蒲应清,1934年参加红军,经历了长征,老人已经去世,但长征的印记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家人心中:

  记者李军:他是邓小平的部下吧?蒲女儿:邓小平的警卫,也当过陈庚的部下,我问他部队怎么学习,我看他带着眼镜,在抄什么,我问他怎么认的字他说在休息的一点时间,(是长征路上吗?)对,是长征路上,每天学习一个字。他很爱学习,看报,是个工作狂。

  蒲女儿:他过铁锁桥过了两次,所以(周夫人:过雪山、草地走了两遍)我问他过草地是不是要吃皮带,他说皮带还是能吃,不过人吃了还是不消化,我说那怎么办,他说这么大锅,放在里面煮,煮的浓浓的,他说还吃那个树皮,有些树怎么吃,他说在雪山草地,能吃的就吃,我说我看了书,国民党还在追你们,他说是呀,当时不但要过雪山草地,后面还有国民党在追,上面还有飞机在追,他讲的最掺的就是掉进沼泽地里,有时候,长征这么辛苦,没注意就掉进去,我说那掉下去怎么办?他说人一掉下去,就读读读没有影了,他们把木棍扔下去,也读读读就没影了。

  周夫人:长征的时候他当通讯兵,当时士兵要背15斤的干饭,饭蒸熟了再炒,士兵可以吃15斤米,他做通讯员,他吃6斤米。为什么草地死的人多,是因为草地那里口干,吃的干饭,只要喝一口水就死人,那里的水是有毒的。因为他是四川人,他就认识一种草,在谷里头,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他帮他们检那种草,还有女的,他给他们吃,宁愿自己不吃。

  (李军)平时怎么教育你们?他说作为老红军,我是长征干部,我说你怎么不当大官,他说无所谓,他就说,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给我丢脸,所以我走到哪里去,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没有享受,工作烦恼人家做不了的,我就去做,人家第一句话就是你爸爸是老红军。

  002老红军的外孙:你今年多大了?11岁。你知不知道你爷爷是个老红军?知道。怎么知道的?奶奶告诉我的。你奶奶给你讲你爷爷的故事么?讲。你在课本上学过红军的故事么?学过,不多,一个是董存瑞一个邓世昌。你觉得他们是英雄么?你佩服他们么?很勇敢,佩服。你有没有想过你爷爷和他们一样?差不多。学了那两篇课文以后就有点印象了,他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是个伟大的爷爷。你长大想做什么?对国家有用的人。

  蒲应清的小孙子11岁,平时最喜欢玩的地方,是爷爷曾经工作过的株洲电力机车厂。家里人开玩笑说,这几年小孩子在机车厂走过的路,零零碎碎加起来恐怕也有两万五千里了。在电力机车厂,我们确实也找到了长征的印记。不过这个印记并不是来源于蒲应清的小孙子,用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刘长文部长的话说,这是“新长征”,而且,这段长征的路甚至到了上海:

  实况:新长征啊,我们作的就是新长征,长征精神在新时期我们还是要发扬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民族自豪感,我们造出最好的车能够改善我们中国人甚至整个人类的交通方式,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目标远景,我觉得这也是新长征赋予的一种内涵,这个长征走起来也不容易,竞争很激烈而且现在人民群众要求很高,我们能达到这个目标是不容易的,还有漫长的路要走。011 03年3月25号上海地铁明珠二期招标,这是我们获得的第一个地铁车辆定单,应该说也是

上海人民给予我们的支持,03年5月我们又在广州地铁3号线车辆招标中标,120辆车,这样总共我们03年在我们新基地刚建成不久就接到30多个亿的定单,这给我们今后的发展一个很大的鼓舞,我们按照业主方的需求,我们严格进行人员培训,严格进行工艺技术的转让,与我们的合作方共同努力,目前,你已经看到,我们的车辆已经按照用户的需求已经运抵了上海和广州,为两个中国的大城市的市民提供了快捷舒适的运输服务,这个也可以说是我们为上海人民做出的一点贡献吧。上海人民确实对我们的成绩还是给了充分肯定,政府还把我们城轨事业部的总经理,作为2006年荣获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建设工程称号,这是给了我们很高的荣誉、褒奖,我们是为上海轨道交通服务的,但是没想到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荣誉,这可以说真是给了我们很大鼓励。

  音乐

  片尾结束语长征的印记,在70多年后的今天,是否还烙在这里?我想,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烙上印记的,除了那位老红军,除了那个祠堂,除了那堵红军墙,还有那两座新桥、那“建设新农村”的标语,那即将运到上海的地铁列车……。如果孩子们不知道长征的故事,那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告诉他,让历史书告诉他,告诉他长征的坚韧不拔、敢为人先;如果他们不知道长征的精神,那就让他去感受身边的每一寸土地,感受新时期的挥汗如雨,开拓创新,感受行进中的新长征。

  本次节目监制 江小青 编辑 王坚,采访制作 李军 李晖 沈馨。我是贾娴,感谢收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