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过辉煌五十年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09:17 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步雪琳

  1956年,广东鼎湖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5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光辉历程,对保护国家战略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做出的明智选择。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自然保护区事业逐渐步入正轨。1999年国家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数量、规模快速增加的同时,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建设也大为加强。

  五十年春华秋实,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我国自然保护区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9种类型。从布局上看,全国各省区都有自然保护区。数量较多的是广东、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四川、江西、贵州、福建等省(区),这8个省(区)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8%。面积较大的是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四川等西部省(区),6省(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就占全国总面积的77%。

  我国逐步健全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和要求。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1994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自然保护区专门法规——《自然保护区条例》,有关部门也相继制定了有关部门规章。黑龙江、内蒙古、浙江等24个省(区)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200多个自然保护区也制定了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施有效管护的关键。1987年,原国务院环委会发布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于1997年发布实施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又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另外,绝大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了总体规划,加强了管护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了管护水平和管理成效。

  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的依据。有关部门与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加强自然保护区政策、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大量较高水平的成果。很多自然保护区也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科技含量。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繁殖研究、大连蛇岛自然保护区的蝮蛇栖息地研究、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中科院的30多个生态定位观察研究等取得很大进展。各地、各自然保护区也建立了一些生态监测站点,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多年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多重价值和多种功能,普及自然保护科学知识,展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就。各地和有关部门还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姊妹保护区及跨界保护区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成效显著。生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物资源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的天然储存库,保护了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8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保存完好的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然环境最洁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了较完好的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特殊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很多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在保护区试验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式,指导和带动社区群众脱贫致富,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旅游场所,发展了绿色文明,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载体。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为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参加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我国已有26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7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10多处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有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50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抢救性保护为主线,以控制人为影响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首先,领导重视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根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为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政府主导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前提。各级人民政府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将自然保护区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管理质量,为推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发挥了主导作用。第三,部门联动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关键。50年来,我国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工作机制,即“环保部门统一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调动了林业、国土、海洋、农业、水利等部门的积极性,推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第四,严格执法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手段。2005年,环保部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立案查处622起,关停取缔建设项目543个,责令限期治理项目288个,查处有关责任人155人,移送其他部门处理案件116件,并将少数存在违法活动、社会反映强烈的自然保护区列为重点督办案件,落实责任追究。第五,队伍建设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保障。据统计,全国有3万多人战斗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第一线。他们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团结奋斗,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与他们的工作密不可分。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带来严重威胁、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需要优化、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突出、管理机构性质职能和定位不规范等问题和困难。

  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项重要目标之一,“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自然保护区列为禁止开发区,《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这些方针政策都为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一是夯实基础,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调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二是强化管理,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三是严格执法,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四是完善体制机制,统筹自然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五是加强政策研究,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六是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