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墨水河畔染绿意 千年古城展新姿  ——即墨市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09:47 中国环境报

  (做好后请电话告知我!谢谢!)

  环境就是生产力,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即墨作为青岛市构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极”,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之策,更加注重生态立市、环境强市,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即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乡更加富
庶、民风更加淳朴、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早日成为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大青岛现代新区。

  ——中共即墨市委书记张洪训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良,城乡发展更加和谐,社会文明不断提高,把即墨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大青岛现代新区,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即墨市市长李宽端

  城市名片

  即墨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陆地面积1780平方公里,海岸线183公里,人口109万。

  即墨是一座沧桑古城。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发现的17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都已4000多年,并先后有夷、莱夷等古国在此建立,即墨大夫、田单、田横、胶东王在此建功立业。

  即墨是一座风景名城。东临黄海,南依崂山,境内山、海、岛、泉、滩竞相辉映。有堪与英国“巨人堤”、美国“魔鬼塔”相媲美的马山石林;保存完好、闻名中外的硅化木;中国独有、世界罕见的海水温泉;胶东半岛全真教圣地、素有“崂山之魂”之誉的鹤山,是青岛市旅游业延伸发展的重点区域。

  即墨是一座经济强城。改革开放以来,即墨全面优化投资环境,经济综合实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市GDP突破300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7位,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名列全国最发达百强县(市)第43位。

  即墨是一座环保靓城。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环保机制,先后荣获了林业先进单位、园林城、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等荣誉称号,并被列入山东省首批生态市建设试点单位。日益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即墨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进创模

  □即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可汾

  即墨市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中,十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立足实际,跳出环保抓环保、创新思路抓创建,除了对部分工业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同时,还在产业层面、行业层面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力促进了创模工作的进展。

  实施“三化”战略,构建环保型工业体系

  即墨地处胶东半岛咽喉和青岛半小时经济圈。近年来,即墨市立足这一优势,紧紧抓住山东省规划建设半岛城市群的机遇,坚持一手抓对外对内开放、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372家发展到538家,总产值由2000年的71亿元增至404.5亿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加大工业污染防治的压力,为此,即墨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以集约发展、循环发展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全面实施了工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和企业生产清洁化的“三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园区化的工业发展方向,推行集中管理、集中治理。先后规划建设了2个省级工业园区、3个市级工业基地,积极引导新建企业进区入园发展,目前已累计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余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同时配套实施“双迁”工程,将一批老企业迁离市区、迁入园区,实现了工业污染源的集中管理、集中治理。在园区内推行集中供热、集中供应天然气,采用强制手段淘汰燃煤锅炉,有效解决了锅炉分散带来的管理不便和锅炉小带来的热效率低等问题;在即发工业园,企业产生的污水由园区污水处理厂统一收集、专业公司统一处理,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处理效果。

  二是坚持集群化的工业发展道路,建设循环型工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初步培育形成了针织、电子、造船、食品饮料四大工业产业集群。利用工艺的相似性、相容性,着力培育资源互补、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尽可能使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通过细化企业分工和产业协作,切实提高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9%以上。

  三是坚持清洁化的工业生产方针,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深入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并已有19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同时,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严把项目入口关,优先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有青岛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家、民营科技企业104家。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利用新工艺,全市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创模前降低17%,单位GDP能耗、水耗降低30%以上。

  发展风力发电,积极开发清洁型能源

  即墨海岸线长183公里,受海岛与崂山山脉的影响,在狭长地带间形成疾风带,是一个风力发电的理想开发区。同时,开发风力发电既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能为东部旅游增添新的景观。基于这些因素,即墨把风电作为新型能源建设的重点进行开发,先后引进了3个大型风力发电项目。其中总投资1700万美元的青岛华威风力发电项目一、二期工程已于2003年6月建成投产,装机总容量达1.6万千瓦。项目运行以来,每年发电3000多万度,节约标准煤1万多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硫360吨、氮氧化物166吨、二氧化碳2万多吨。正在规划建设的王村和金口风电项目,计划总投资42亿元,设计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

  综合利用厨余垃圾,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即墨是中国针织名城和北方商贸重市,强大的人流、物流促进了城区餐饮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市城区中等以上饭店每年产生厨余垃圾3万多吨。厨余垃圾有机物含量高,如果只是进行无害化填埋,容易形成大量的渗滤液和沼气,同时也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为此,即墨市于2004年12月与台湾公司合作成立了厨余垃圾处理场,每年可对7200吨厨余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经处理后加工成3600吨畜禽饲料,减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量5000余吨。

  推广秸秆青贮,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

  即墨畜牧业比较发达,秸秆资源也比较丰富,全市现有耕地7.5万公顷,每年可产生20多万吨秸秆。以往,农民往往将秸秆用作生活燃料或进行露天焚烧,既产生了大气污染,又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此,即墨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农民利用秸秆养畜,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畜牧业效益。通过加强宣传、目标、政策、技术四个方面的引导,即墨市秸秆青贮工作进展顺利。2005年,全市新建青贮池219个、总容积4万方;完成青贮8.2万吨,可节省饲料用粮1.5万吨。

  点亮一支蜡烛引燃燎原之火

  即墨,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

  即墨,一座魅力四射的发展热土。

  近年来,即墨紧紧抓住山东省规划建设半岛城市群和大青岛扩展的有利机遇,大胆创新,努力创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即墨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的和谐性,并于2002年春启动了创模活动,提出了“1、2、3、4、5”的工作思路。即,完善《创模规划》这1个纲领,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责任考核这2项机制,坚持创模与创建生态示范区、园林城、文明城这3项活动相结合,抓住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环境建设4条战线,实施碧水、蓝天、绿化、宁静、洁净5项工程。即墨市先后荣获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山东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最近又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的桂冠,为这个城市增添了绿色活力。

  创模过程中,即墨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借助和发挥群众的作用,将自己定位为“点蜡烛”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引燃群众参与的热情,形成了政府领路、群众参与、上下联动、各方支持的创模氛围。

  点燃一支蜡烛,引领全民参与

  即墨市对准考核指标,结合人民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编制了《即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以此为纲领,研究制定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六项分规划和清洁生产、绿色系列创建两项子规划,科学指导创模工作。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5个专业工作组、6个专项治理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制定下发《创模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保证了创模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开展。在媒体上开辟了创模窗口和曝光台,在城区主要点位设置了6幅大型创模宣传牌,举办了柳腔剧团环保演出、万人签字、千人绘画、环保猜谜、绿色系列创建等活动,吸收“三城并创”志愿者1000多人,有39个单位被评为“绿色单位”。

  点燃一支蜡烛,引领多元投入

  即墨市利用市、镇、村三级投入的办法,投资2.3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区雨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染点源整治,投资7300多万元对过城河进行了清淤、筑坝。运用BOT模式,吸引即发集团投资7400余万元建成了具有山东省县级市一流水平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在城区建设了4处集中供热专营公司和1处管道燃气公司,集中供热能力达390吨,面积达到146万平方米,发展天然气用户1.2万户。在市郊建设了4处煤炭专业市场,将市区内的煤炭市场全部进行了搬迁,有效减少了城区扬尘污染。投资4530万元新建了日处理能力400吨的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先后新建、扩建了泰山一路、华山一路等21条主干道路,从根本上缓解了交通干线噪声污染问题。在市环保局设立了在线监控中心,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测。出台了《即墨市中水回用规划》和配套政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即发集团龙山梭织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即将开工。利用分级投入、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吸收资金8.7亿元实施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工程,新造林1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7.6%提高到28.5%。城区立体绿化累计投资4.7亿元,建成了16处开放式市民休闲广场及街头游园、绿地,高标准完成了11条主干道路重点绿化工程,新增城区绿化面积900多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2%。2005年12月,即墨市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园林城市”。

  点燃一支蜡烛,引领绿色经济

  即墨市严格执行环保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项目入口关,创模以来先后否决有污染项目39个。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高效节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及产业。到2004年底,全市已有上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7家、民营科技企业35家、高新技术产品56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5%,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增15%以上,有力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机械、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即墨市也因此被国家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市。在工业企业中积极开展“五节约”(节水、节能、节地、节材料、节资源)和“三高”(高精尖技术、高效管理、高产出率)活动,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5.6%。建立了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定量化、标准化、标识化监管体系;建立了资源节约周转金制度及相关财税制度,激励企业自觉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纳入各镇创模工作考核指标,并将服装服饰类生产企业作为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来抓。目前,全市已有19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

  创模3年,即墨的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以18%以上的增幅持续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GDP30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即墨将以创模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保护能力与水平,努力把即墨建成为一座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健康发展、环境清洁优美、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大青岛新区!

  即墨市环境执法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

  紧扣关键求突破以点带面谋全赢

  □即墨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陈维本

  加强环境执法是确保污染防治到位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即墨市环保局坚持以作为树地位,抓住关键,巧使力量,抽丝剥茧,逐个突破,环境执法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扣紧关键问题。紧扣市委、市政府重视的问题,开展墨水河、龙泉河污染源调查与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专项活动,对“两河”流域内雨污混流的村庄、企业进行集中统一整治,对水源地汇水区内的工农业污染源常查勤管,对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单位严查快处。紧扣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的热点问题,专门组织调查处理,五沽河、团彪水库污染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旧住宅区集中供热改造正式启动;城区生活燃煤污染压力进一步减轻。紧扣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开展整顿餐饮娱乐服务业、清理非法建设项目、清查住宅区内小加工项目、为考生送“安静夜”等专项活动,制止污染扰民事件200多起。紧扣污染防治上的突出问题,对全市400多家燃煤企业、17万辆机动车定期检查检测,淘汰各类锅炉232台;组织编制了《墨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和《大沽河流域即墨段污染治理规划》,经过综合治理,全市水环境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14条主要河流、4座中型水库的水质达标率都达100%。

  抓住关键时机。在重大活动前、违法集中时间段、突发事件后这“前、中、后”三个关键时刻,组织开展集中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活动,实现执法工作的新突破。在环保模范城、生态示范区等创建活动验收前和《市长环保责任书》考核前,组织开展了全面整治违法排污活动;在青岛市政协委员视察墨水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前组织开展了查处偷排漏排工业废水专项行动;在石棚水库汇水区内污水管道破裂突发事件后,组织开展了查处不正常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超标排放工业废水行动。全市环境执法连续创下一次性立案最多、一次性罚款最高两项新纪录。针对个别违法偷排企业,开展了晨查和夜查活动,行政处罚案件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7%,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对准关键薄弱点。针对以往环境监察城市紧农村松、查处违法建设项目多查处其他违法行为少、查处小企业多查处大企业少的状况,经市政府批准设立了5处乡镇环境监察中队,实现了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组织开展了“查处违法超标排污”和“查处规模企业违法行为”两个专项活动,2006年以来已查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60余起,其中涉及规模以上企业10多家,实现了以查违法排污促达标排放、以查大企业促环保工作的目的。

  通过抓关键,即墨市环保工作实现了全面突破。环境执法各项衡量指标都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创模、创生态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城考”工作连续两年名列山东省县级市第一名;市长环保责任书考核勇夺青岛五市第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