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云南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0:21 云南日报

  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界的高层人士齐聚北京,共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展望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首先让我们向“创意中国·和谐世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众所周知,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但值得4500万云南各族人民自豪和骄傲的是,云南是一个世所罕见的“民族文化聚宝盆”,其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性无与伦比,是一片魅力四射的文化热土。26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和睦相处,创造了各具特色又和谐共荣的绚丽多姿的多元民族文化。在当今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发展潮流下,云南的这一宝贵财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云南人民也藉此优势鲜明地亮出了“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文化发展大旗。经过近4年时间的努力,云南已经呈现出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快速崛起、文艺创作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云南文化旋风”。2005年,云南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74.7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4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83.58亿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占全省GDP的5.29%,已基本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可以说,云南正是把握住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可以优先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云南大地上掀开了风起云涌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从而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从过去4年的实践来看,云南省通过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已经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是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文化活动的日益频繁,积极地引导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二是扩大了云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了“文化云南”的新形象。从国内外的反映来看,云南最近几年已一改偏远、封闭、“原始”而相对落后、不为人知的面貌,一举变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带,云南文化的“原始”转化为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开始成为文化建设的热点地区,“文化云南”逐渐为国内外所熟知。“音乐舞蹈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拍摄的基地、文学创作的富矿、民族文化的金矿”已然成为云南的代名词。第三是推动了其他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云南文化建设在经历了“以文补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阶段后,已进入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发展的阶段,文化开始自己搭台、自己唱经济大戏,全面融入经济发展领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文化对其他经济领域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广泛影响到云南其他的经济发展领域。文化产业对云南旅游业的影响尤为突出。旅游业是云南发展得最为成熟的产业之一,早已蜚声海内外,并被列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树立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的发展理念,着力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文化旅游,提升旅游的品质,使云南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最令人神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05年,前来云南旅游的海内外宾客已逾7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0多亿元。第四是促进云南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目前,云南仍有不少贫困人口亟待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还有一定压力。但云南贫困地区多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呈现出经济贫困而文化富足的显著特点。随着云南文化产业的兴起,加速了贫困地区对歌舞、餐饮、服饰、民俗、民族民间工艺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聚合利用起来,为贫困人口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捷径。文化产业小散灵、涉及面广、参与面大、投资见效快等特点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如云南鹤庆新华村,通过发展银、铜民间工艺品等乡村文化产业,已经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变成了人均纯收入逾万元的全国闻名的民族民间工艺工匠村。文化产业已在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云南文化产业全面而快速的崛起以及它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专家所广泛关注,并把它誉之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回顾这几年云南文化产业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也是云南文化产业走过的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一是以观念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实践的总开关。思想新,行动快;观念新,产业活。扫除思想障碍,解决认识问题,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通过举办研修班、研讨会、集中培训、强化舆论宣传等方式,使全省人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及文化工作者、文化企业家提高了认识,创新了观念。人们普遍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已进入到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新阶段;认识到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文化能够转化为产品、转化为商品,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新的文化发展观深入人心,使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文化力”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认可。对部分物质产品而言,其文化含量所发挥的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了其科技含量所发挥的作用;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基础; 认识到文化不仅具有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而且还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进而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思想观念的更新,人们更加科学和准确地把握住文化经济发展规律,掌握了文化产业的内容、本质及其发展途径,厘清了什么是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二是以发展促改革,以改革推发展。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顺畅、合理、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来支撑。在目前文化体制改革还有诸多主客观阻力的情况下,云南走的是一条率先发展文化产业,而后促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子。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的发展潜力能够得以激发,个人的才华能够得以充分施展,而国有文化单位的富余人员能够得以妥善安排,人员收入待遇能够得以提高,从而增强人们对新体制的向往,免除人们对改革的恐惧与不理解,从而为文化体制改革排除人为障碍。事实上,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观念更新、认识转变,以及对文化的再认识,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进而使文化体制的深入改革成为无法避免的历史必然,反过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个共同点上,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达到了有机的辩证统一。

  三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巨大勇气,大力拓展国内外文化市场。拓展市场、激活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已日益显露出其魅力独具的特质,对世界各国文化消费者的吸引力及感染力越来越强劲,响亮地提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正当其时。文化消费是全人类共同的需求,文化消费市场没有国界之隔,拓展文化市场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有坚定不移“走出去”的勇气,立足本土市场、拓展国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甚至把国际文化市场当作自己的主战场。对于云南来说,绝大多数文化产品的市场不在本地在国内,不在国内在国外。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云南先后组织了“云南赴京文化宣传系列活动”、“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上海国际艺术节‘感受云南’演展系列活动”、“云南电影香港宣传推介系列活动”等大型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从2003年以来至2005年底,云南已有300多个艺术团次、一万余人次演员,到世界30多个国家或地区演出1000余场,在世界文化市场大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是已走出国门到美国、巴西、阿根廷进行过成功商演的《云南映象》,新近又与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等8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签署了200多场商演合同,下个月初就将拉开世界巡演序幕,预计演出收入将达1700万美元。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文化融入西方主流社会,有力地把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推向世界。云南摄制完成的电影、电视片《好大一对羊》、《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高原女人》等也频频在国际上获取大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以“海纳百川”、“云南精彩,世界共分享”的开放胸怀和气度,让海内外宾朋都来体验、感知和开发利用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近4年来,共有200多个影视剧组到云南取景拍摄;共有400余位全国各文艺门类最顶级的专家学者莅临云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组织了“全国著名作家写云南”、“全国著名歌手唱云南”、“全国著名画家画云南”等大型活动;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山东、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市区以及香港等地区专门组织代表团到云南考察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不少国际知名文化机构也派出考察团前来云南考察文化。

  四是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从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来看,社会资本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动力源。社会资本的介入,能够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极大地丰富文化产品类型,实现文化产品的多元化,从而积极引导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此外,通过社会资本的注入,还可以改变国有文化单位一成不变的生产经营模式,盘活国有存量文化生产资源。因此,云南近4年来始终坚持“社会资本投入、政府引导扶持、企业经营运作”的发展思路,从政策法规、舆论宣传等不同的层面,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使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充分涌流,并已开始在部分产业类别中充当主导力量。从2003年至2006年8月,云南共有283个文化产业项目签约,协议投资额49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7.85亿元,其中70%以上为社会资本投入。

  五是焕发人才活力,以人才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每一件文化产品生产,都是文化生产者创作、创意灵感的激情挥洒;每一次文化产品消费,都是消费者对文化的一种体验与认知。这一特殊规律,决定了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使文化产业被广泛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如杨丽萍之于《云南映象》,宣科之于纳西古乐。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能取得今天的局面,与高度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息息相关。我们甚至把2006年确定为“人才推出年”,大力把云南的各类文化人才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云南在第十二届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大放异彩,一举夺得一金二银三铜,分别占各类奖项的六分之一,使李怀秀、王红星等云南优秀歌手为全国观众所熟知;云南选手熊汝霖在CCTV“梦想中国”比赛中荣获冠军金碟奖;茸芭莘那荣获CCTV“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被誉为云南在中国乐坛上的“三连冠”。焕发人才活力,第一是不拘一格地去发现人才,不求全责备,用其所专、用其所长;第二是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观;第三是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和成长环境,使一切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许多具有国际视野、中国一流的云南文化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并通过他们把云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六是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从一般意义来说,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必须走市场主导型道路。但文化产业发育的稚嫩以及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企业实力相对弱小等实际,决定了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一味由市场来主导。因此,云南发展文化产业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加大了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并加入了必要的政府主导因素,同时制定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标杆及经典之作——《云南映象》,这部由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由民营文化企业家荆林运作推广的,被誉为“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完美结合的典范”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没有杨丽萍,就没有《云南映象》;没有荆林,也不会有《云南映象》;没有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扶持引导,同样不会有《云南映象》!”

  总之,云南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跨越式突破、能够出现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最根本的是有两个原因:一是云南是一个独具世界魅力的“民族文化聚宝盆”,具有厚重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云南拥有一大批具备世界眼光、中国一流的文化人才,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创意,把云南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文化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

  丹增(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