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州外乡人——福建人:八闽子弟入穗一样爱打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5:14 金羊网-羊城晚报

  开栏的话

  

  立广州街头,听八方乡音。现居于广州的外省人,不知凡几。新近有一个调查,上半年广州光是纳入登记就业的流动人员就有148.37万人,这其中,又以湖南人、四川人、广
西人、江西人、福建人为最。而拥有广州户口的和未纳入登记的在穗外省人,不易计数。

  在解读广州城市性格的种种调查里,“自由”与“宽容”总是最重要的词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章海山曾经这样形容:“这个城市在外地人和本地人长久的冲突消融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而不同’的城市氛围。”

  广州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各乡儿女。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广州外乡人》,近距离解读“漂”在广州或已“扎根”羊城的外省市人群,观照他们在广州的种种经历与感喟,突显其在与岭南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过程中的“弃”与“守”。 文/本报记者林洁实习生曹斯梁奥颖图/本报记者宋金峪专题策划/陈春凝林圳

  “福建人在广州”习性地图

  

  [职业]

  闽南人多从商,集中在茶叶、布料、辅料、服装、鞋帽、水暖器材、建材、石雕、玉器等领域;闽东人海员居多;客家人集中在小吃饮食业

  [居住地]

  各大专业市场周边

  [婚恋]

  多在老家结婚,“内部消化”后夫妻搭档一起到广州打拼

  一个流传甚广的小典故是这样说的:下雨的时候,福建人都会带着两把雨伞:一把自己用,一把拿来卖。

  自古商贾云集的广州,自然不可避免地成为福建人的“卖伞地”。

  “占领”广州专业市场

  坐在福建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听一位负责人细数“家珍”———

  中大布匹市场内,福建商人开了3000档左右;芳村茶叶市场里安溪人至少占了1000家;还有流花路白马服装批发市场、大新路的皮鞋批发市场、站前路的手表城、上下九路的玉器街、广园路的汽车配件……福建商人都控制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还有水暖器材、建材,还有……”该负责人数得不亦乐乎,句句不离“买卖”。他笑言:福建商人自己作过估计,外省人对广东GDP作出的贡献里,福建人排第一。

  据介绍,福建商人在广州的投资与在广东其他城市的投资又有所不同———商贸多,实业少。在深圳,福建商人在投资房地产上很有建树,而在广州基本上专攻专业市场,开档营生。该办事处经济联络处处长赖再生分析,因为广州自古就是商贸中心,商贸机会多,福建商人很容易就被这行当给吸引了。

  如今,除了家乡本土,广东成为福建商人最聚集的省份。

  2004年7月,广东省工商联属下的第一家异地商会,广东闽南商会在广州正式成立。而早在1994年,“联谊会”性质的广东闽南经济促进会就已经成立,成为在穗闽南人的交流平台。

  “不当老板不算猛男”

  走马在广州的福建商人,很快就分出地域:闽南人居多。

  那首最熟悉的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唱的就是闽南话,也给全世界留下了一个片面但很深刻的福建人印象。

  记者所认识的闽南商人,几乎没有“富人子弟”,个个贫苦农民出身,白手起家。不过,从一开始他们就有大志向:当老板。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不当老板,不算猛男。

  如今任广东闽南经济促进会副会长的吴德勋,1980年还是个20岁不到的小伙子,当时从福建安溪来广州闯荡,推销水暖器材。

  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真是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

  “有位客户我拜访他3次,但他尚未表态是否进货。我抱着一线希望,第四次拜访他,并向他承诺先试用产品,质量好再付钱。终于做成了第一笔生意。”后来成为他朋友的客户告诉他,是被他的勤奋和真诚打动的。不到几年,吴德勋就在广州水暖器材业界小有名气了。如今,他进军高科技产业,已经是一名“大老板”了。

  这样的故事,在很多闽南商人身上演绎着。另一位副会长施文教投身物流业跑运输,开始在三元里拼世界的日子里,每天都是稀饭配咸菜。如今,这位“施教头”已是拥有200多名员工的公司老板。

  少说多做“远离”文艺

  广州著名娱乐评论员何龙来自福州,他说在北京有不少著名学者、评论员出自福建,在广州却看不到,娱乐圈更是鲜见来自闽地之星。

  一个有趣的现象凸显:在广州的福建人忙着买卖,不思文艺。

  何龙分析,“这有个传帮带的关系”,福建人开始到广州大都是奔“改革开放”淘金而来的,跟随者自然照着前人的路走。

  与广东闽南商会各精英交流,他们认为,虽然福建人爱拼能拼,但为人大多低调,不善辞令,操着极具闽味的普通话时显得几乎有些拙。“大家习惯少说多做,不事张扬。而文艺界是需要张扬的。”

  一位在天河工作的福建籍网友这样解释自己的“重商轻文”:福建没有统一的“福建话”,覆盖面比较广的方言有福州话、闽南话、客家话、闽北话、莆田话、三明话,它们中又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不少差别。有时一个县的语言就有几十种,比如连城县。这样的语言障碍,令福建人养成了重行轻言的习惯。他们信奉一个处世原则:少说多做。

  男主外女主内也有例外

  查遍广东闽南商会会员,鲜见女性。会长施能响说,闽南女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内几成定律。朝天岩的老板娘张淑云说,外头的事都归老公管,我们都是这样的,“平日里安溪茶商聚会什么的,都是男人参加,女人没得去的”。

  还好,让我遇见了一个例外。

  那日寻访广东闽南商会,商会刚巧有一间茶艺馆,漂亮的老板娘沈秀云正浅笑顾盼。她来自莆田,当年一个人到广州闯天下,在广园路做汽车配件生意10多年,喜欢广州的自由自在,就此扎根。

  沈秀云这样看待闽南人的爱情:闽南男人多是没有爱情的,但对家庭很有责任感。历史上,都没有听过什么闽南的经典爱情故事,闽南男人都是以事业为重。不过,数位闽南先生跳出来反对她:我们只是不善于表达,对家庭负责任也是爱情的一种表现。

  

广州外乡人——福建人:八闽子弟入穗一样爱打拼

  图:福建女老板沈秀云(右)语录:闽南男人多无爱情,但较忠于家庭

  一杯茶一束花香溢老广

  广州人的福建记忆,头一件往往是“茶”。

  有芳村人开玩笑说,到茶叶市场,通行语言应该是闽南话。据南方茶叶商会会长陈国昌介绍,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的档口,安溪茶商占了四成,整个芳村有上千家,是茶叶市场的“老大”。

  陈国昌说,从1995年开始,就有安溪茶农陆续来到芳村,当时生意很淡,喝惯花茶的广东人尚不了解“铁观音”。但很快,随着“铁观音”热的掀起,安溪茶农慢慢从销售茶的小商贩向企业迈进,“从奴隶到将军的每一步,茶农都是很辛苦的”。在陈国昌看来,茶农天性就吃苦耐劳,来自“铁观音”之乡的安溪人就更加刻苦了。

  绕着茶叶市场转圈,安溪的牌子果然最多。国庆之后,却鲜见安溪茶行老板的身影。原来中秋之后一个月,正是秋茶采收之时,茶叶市场所有的安溪男人都回乡收茶去了。

  拐进广州市朝天岩茶叶有限公司,安溪老板颜海全果然不在。在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上,他家的铁观音拍出天价,获“茶王”之美称。老板娘张淑云说,他们1995年就来到芳村,当时安溪茶商也就100来家,从30平方米的小铺面开始,一家人起早贪黑,现在总算熬出了头,已经在南海买了房子,儿子在芳村小学读书。“他的闽南话比白话差,变成广东仔了”,老板娘笑得很甜。

  对张淑云来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多辛苦都不怕。她已经习惯了广州,到了春节,丈夫还会按广州的风俗买金桔树,店铺一棵,家里一棵。她则依样画葫芦,在树上挂满利是封,“热闹喜气,听说利是封挂得多,钱就来得多呀。”

  入乡自随俗。

  不过,在茶叶市场里,有几位安溪老板娘笑着说:“其实广州人也学我们呀,水仙花不是福建的吗?春节期间广州每家每户不也一盆盆地吐香气”。清茶一杯,花香一束,外乡本乡,一样人生。

  

广州外乡人——福建人:八闽子弟入穗一样爱打拼

  图:两个年轻闽人正分拣茶梗

  福建人广交会表现

  在本届广交会上,福建省代表团共组织629家企业参展,其中民营企业240家637个展位,生产企业409家877个展位。16家企业进入综合类品牌展区,92家企业进入特装布展区。

  而广交会总展位31408个,共有14001家企业参展,品牌展区展位4175个,进入品牌展区的企业共805家。姚志德整理

  在粤名人举要

  [梁灵光]广东老省长,祖籍福建省永春县,广东闽南经济促进会首任会长。

  

广州外乡人——福建人:八闽子弟入穗一样爱打拼

  图:梁灵光本报记者魏辉摄

  [钟南山]院士,抗非英雄,祖籍福建省厦门市。

  

广州外乡人——福建人:八闽子弟入穗一样爱打拼

  图:钟南山本报记者吴万生摄

  沙县小吃遍地开花

  闽菜“匮乏”,但沙县小吃却名响四方。

  据沙县小吃办的初步统计,在广州有超过1000家的沙县小吃,靠的全是“一家一店”的原始繁殖模式。

  一个私下传播的版本是:上世纪90年代初,沙县赌博和民间标会盛行。一时间,标会像瘟疫一样纷纷“倒会”,众人外出躲债。因小吃手艺祖辈相传,外逃者就地经营,成就了沙县小吃产业。

  沙县小吃办的负责人说:“广东是沙县小吃主战场,到2005年年底,沙县小吃在全国开了13580家店,其中广东超过5000家、广州上千家,数字还在递增。”

  老广点评:乜都放撇花生酱!

  闽菜稀缺独此一家

  

广州外乡人——福建人:八闽子弟入穗一样爱打拼

  号称集天下美食为一城的羊城这下有点“尴尬”:闽菜奇缺。

  除了各专业市场周边个别的大排档外,全城闽菜馆数来数去只有一家:广州大道中的闽台阁食府,而且是今年5月才正式开业的。食府的创始人卢文伟说,他就是想“为闽菜喝彩,为广东人添菜”,他认为缺少闽菜,“食在广州”这句话就不完美。

  福建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的赖再生处长评价:闽菜偏甜过腻,不太适合广州人口味,所以迟迟无法登陆羊城。施能响则认为,闽菜中的特色菜都是些“便宜菜”,属于小吃类,做不起价,如果搞中高档酒店很容易亏本,没有市场。

  

广州外乡人——福建人:八闽子弟入穗一样爱打拼

  图:“闽台阁”老板请来福建老艺人给客人捏泥人

  ■老广睇闽人:不声不响凭勇博大

  “闽”是“门”里一个“虫”,所以,大凡福建人都是“呆在家里是条虫,出得门后是条龙”。你看来到广州的,在专业市场大都占有半壁江山。

  广东人靠观念,上海人靠办法,福建人靠手段。

  表面为人冷淡,表情酷呆,关键时刻不声不语地出手,表现出一股忠义之气。注重友谊与尊严,受到侵害与侮辱,挺身而出以武力解决。

  穿个短裤衩、趿着拖鞋,或者脱了鞋歪歪斜斜地躺在椅子上,边说话还边搓着脚丫子,一点都不雅,这个人还经常会是个大老板。

  《爱拼才会赢》这本书近两年来风靡全国,一个“拼”字了得,拼出亿万资产,拼出福建男人一种不受人尊敬但却是非常有效的经营模式。在福建男人面前,我们的一些精明显得懦弱不堪。而福建老板身上更有一股让人心惊胆战的“野气”,认准了就干,就拼!倾家荡产无所谓,玩掉小命也无所谓,举巨债创业心都不跳一下!(摘自网络)

  ■对话商会会长

  

  最不惯广州的天最受落广企品牌

  和温文儒雅的闽南商会会长施能响—(下图)聊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据说,国际儒商学会创会会长潘亚暾教授十分欣赏施能响,数次邀请他出席国际儒商代表大会,一展儒商的风采。

  身为广东闽南商会的会长,施能响已经在筹划商会新的发展:以行业设立分会,如辅料分会、茶叶分会,在更专业的领域加强会员的沟通合作。

  施能响每个春节都会在广州度过,“几百号工人在这里,我必须和他们一起过节”。等过完了节,他才会匆匆赶回福建的家,侍奉父母和90多岁的老奶奶,看望留在家里照顾老人的妻子。

  记者:最不习惯广州哪里?

  施能响:空气差,污染严重,难得见到蓝天白云。看看这几天的天空多压抑,我前两天一到厦门,心情马上变好。

  记者:那留在广州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施能响:市场比较规范。实话实说,广州的品牌形象就要比福建好,人家听说是广州的企业信任感都强啦。

  记者:有什么事情是广州影响了你?

  施能响:旅行。广东旅行团见得多,你见过福建团吗?很少吧。福建人挣了钱都是给孩子结婚、孙子满月用,从不舍得让自己享福。可我现在养成广东习惯了,每年都要出去旅行,一次国外两次国内。看人家怎么建设,甚至看别人怎么走路,多学习长知识。

  

广州外乡人——福建人:八闽子弟入穗一样爱打拼

  ■记者手记:养尊处优福州女

  生在福建,长在福建,却无法“归纳”八闽子弟的共性。因为在穗的福建人祖籍闽南居多,性格特征突出,因此文章重点着墨。

  想起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播出《有福之地———福建》后,网上颇有争议。有福建网友说,节目谈及福建,主题多放在闽北、闽东的闽江流域和闽南的晋江流域,完全将闽西的汀江流域边缘化,伤了客家人的心。

  八闽多山,古代交通不便,衍生了各地方言差别甚大,一个县两个村语言不通都是常有之事,造就了福建人性格的多变与矛盾。同在广州生活也一样,各地“老乡”少有交流,各自为“圈”,亦是一大特色。

  在广州,极少听见“我是福建人”这样的自我介绍,“我是闽南的”、“我是客家人”成为通俗说法,别人也容易分辨,闽南与潮汕同个语系,习俗颇有相通之处;闽西客家与梅县客家更属同宗,广州自以客家人待之,没有差别。

  闽南人喜欢出省“闯世界”,认知自然就多,加上台湾文化也属闽南文化,国人对宝岛关切,了解逐步加深,一曲《爱拼才会赢》更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语言。

  福建人本身性格的“矛盾”和“例外”,总让人难以取舍———

  闽南好打拼,偏偏闽南的核心厦门,城市的特质就是慵散,厦门人就少了点“起早贪黑”的味道。福建人大多有点“大男子主义”,惠安女的贤惠天下闻名,偏偏省会福州自古重女轻男,盛行“大女子主义”。福州的女子大多养尊处优,不干家务活,家务活是男人的事,女人们吃完饭三五成群打麻将去,男人们则拎着菜篮子买菜。

  如此多元性格的福建人,却都如此喜欢广东,一一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