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行上市:六大热门话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12:38 东方网-文汇报

  昨天上午,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中国最大银行实现“A+H”同步上市,显示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手段日益走向成熟,将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历程中写下浓重的一笔。

  中国最大银行嬗变的背后,蕴涵着哪些故事?来自工行的解读耐人寻味。

  定价是不是偏低

  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议论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中一直没有停息过。工行H股的开盘价3.60港元,在香港的超额认购达到76倍之多,是否说明工行H股每股3.07港元的价格卖便宜了?这个价格是怎么来的?

  解读:工行的发行定价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过程,最终的定价水平也是在完全市场化的规则下形成的。定价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基础分析阶段,工行的保荐人和承销商通过调查,对工行的估值作出一个初步的预测。在市场调查阶段,承销商向投资者介绍工行的投资故事及其估值分析,投资者对估值作出初步判断。在这个阶段,投资者普遍认可工行在中国银行业的龙头地位及股份制改革的成果,看好工行的投资故事。管理层同投资者进行一对一路演和最后定价,是海外发行定价过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投资者认购的热情异常高涨,使得簿记需求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并最终导致工行在最高值定价。

  资产质量可不可靠

  有人认为,工行不良贷款比例的大幅下降和效益指标的突飞猛进是靠剥离得来的,而不是管理“管”出来的。怎样看待这一疑问?

  解读:所谓剥离,主要指的是发生在1999年以前的呆坏贷款的处置。目前,工商银行全行的不良贷款率为4.1%,其中1999年以后新增部分的不良率只有1.86%,而1999年以来的新增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重已达95.2%,这足以说明,过硬的管理重塑了一个崭新的工商银行。

  目前,总行可以实时监控该行在全国发生的每一笔贷款,在全行范围内,任何一笔贷款如果出现违规,工行的信贷管理系统程序就会立即自动锁定或报警。

  上市除了筹资还图什么

  工行上市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创造了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首次公开发行。但舆论同时认为,工行上市所收获的不应仅仅是千亿元的资金。请问,工行真正应该收获的是什么?

  解读:应该说,中国的银行和中国的资本市场一样,都不缺钱,缺乏的是一个灵敏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启动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从而加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才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根本之所在。在一个充满竞争的金融市场中,股价的涨跌成为上市银行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为了防止股价的下跌和信誉的下降,必须时刻改善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竞争规则。这种收获是金钱买不到的。

  垄断是否带来溢价

  有学者指出,工行上市对市场的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并不是因为它的商业化转型已经成功,运作机制已经得到根本性转变,而依然依靠的是工行的国家垄断性,以及国家对工行信用的完全担保。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解读: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推销股票,依靠的不是行政垄断的投资故事,而是市场化改革和建立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投资故事。根据一家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调查,对于两家财务指标和其他指标完全一致,而只有公司治理水准有差别的公司来说,投资者只愿意对公司治理更好的公司的股票支付溢价。有超过六成的投资者认为对公司治理的考虑可以使其更好地规避投资风险。买家之所以看中工行,是因为它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表现出了良好成效和巨大潜力;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企图依靠行政垄断在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认可或高额溢价是不可能的。

  距真正市场化有多远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决策运行机制的变化应是企业经营机制发生变化的前提。有人质疑,在管理层仍然来自行政任命和国家“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工商银行即使实现了上市,但距离真正的市场化其实还很遥远。如何解读这一质疑?

  解读:现在的工商银行是根据中国法律成立的股份公司,每个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的变动,都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无论是从政府或工行自身的角度出发,都能够杜绝政府干预现象的发生,实现市场化经营。

  股份公司成立后,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作为国有股东,通过董事会行使股东权利;高盛等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进一步加强了公司治理水平并发挥督促作用。每一个股票在手的投资者也将成为工行的股东,并享有股东应有的权利。上市后的工商银行,将会在境内银行业监管部门、境内外证券监管机构、投资者、媒体和公众的共同监督下,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境外上市公司将回归

  从建行的海外上市,到中行先海外、后国内上市,再到工商银行的“A+H”同步上市,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的设计上似乎在不断推陈出新。工行的改革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解读:作为有史以来中国企业中的首次A股与H股同时上市发行,这是一次引领境外上市优质公司踏上A股回归之路的发行。充满活力的中国内地股市,一直以来面临着既要留住优质大型企业上市资源、又难以承受大型股市场压力的两难选择。工商银行内地、香港同步上市,既开创了内地企业融资的新模式,也使内地与香港的证券市场与投资者一道分享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

  可以预见的是,在工行的示范效应下,境外上市的优质企业将会陆续登陆A股市场,中国资本市场从市场规模、上市公司结构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回归资本市场理应具有的配置和优化资源的功能。

  (据新华社香港10月27日电)

  香港证券市场集资额冠全球

  据新华社香港10月27日电被誉为“世纪之举”的中国工商银行招股、上市活动27日达到高潮。内地、香港合共191亿美元的集资额,刷新全球首次公开募股(IPO)纪录,也令香港成为全球集资额最大的证券市场。

  多家内地大型企业成功在香港上市,充分证明了香港有能力处理超大型招股活动,具有应付大型企业资金需求的优势,这无疑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初步成功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2005年以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计划后,相继实现挂牌上市。

  通过改革,试点银行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较好银行水平,正努力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迈进。一是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通过改革,内控机制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三是与战略投资者的业务和技术合作计划积极落实。

  截至2006年6月底,三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均较改制前显著改进,财务状况呈现较强的可持续性。今年上半年,三家银行的税前利润分别是340.13亿元、328.14亿元和385.85亿元,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恒生指数创历史收市新高香港经济走向完全复苏

  据新华社香港10月27日电凭借大型新股中国工商银行首日挂牌的利好消息,香港恒生指数27日盘中升至18466点,创下历史新高。加上26日恒生指数创历史收市新高,连带国企指数和港股市值同创新高。

  业内人士认为,6年半来,恒生指数再创历史新高,港股市值破纪录,显示香港经济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科网股泡沫、美国“9·11”事件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和非典疫情后,走向完全复苏。

  资本市场久违的欢呼——写在工行A+H上市之时

  当中国工商银行副董事长、行长杨凯生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昨天的交易鸣锣开市后,证交所交易大厅里的大屏幕立即显示出工行A股上市的开盘价——3.40元。

  尽管这一价格离人们普遍预期的3.50到3.60元的价格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掌声还是顿时响起。随后,工行在香港联交所也开盘了——3.60港元,大大超出预期。此时此刻,大屏幕上,工行董事长姜建清与周围的来宾都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上海,证交所交易大厅里也一下子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工行给人们带来了资本市场久违了的欢呼,这种欢呼首先来自于国有商业银行以股份制改革为契机,提高经营能力取得成功,使得投资者对于整个行业重新建立起信心,乃至产生投资的热情,因此工行上市对整个A股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进一步强化起到巨大作用。其次,这种欢呼认可了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来起起落落的发展,终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大蓝筹带动指数的“大而稳”时代已经到来。

  表面上看,工行H股的走势要好于A股,工行在港上市还催动恒生指数创下历史新高。虽然有资金量不足的原因导致昨天沪市A股大盘下跌,众多蓝筹股和前期上涨比较多的热门股票价格下跌,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工行,但是反过来说,A股和H股的差价便是未来继续在二级市场投资的机会。

  随着未来更多超级大盘股的到来,A股市场结构性大牛市已经可以预见,管理层做大A股的决心也更加明确,这样的欢呼不久我们将听到更多。

  本报记者陈韶旭

  全球公开发行集资额之最(亿美元)

  

工行上市:六大热门话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