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爱去非洲:处处都有发展机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00:02 环球时报 | |||||||||
10多年前,记者曾在埃及的开罗大学留学,那时的埃及人总会好奇地问记者是不是“耶班尼”(阿拉伯文“日本人”),而现在4/5的埃及人都会眼光很准地问是不是“遂尼”(“中国人”)。过去几十年,苏丹人见到中国人,一向是“拉非克”(阿文“同事”)不离口。而两年前记者踏上苏丹国土时,那里的人都亲切地叫中国人“哈比比”(“亲爱的”)。这些细微的变化,说明非洲人看中国人的视角在变,对中国人的认识也在加深。
“看到中国人很亲切” 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友好有时还超过了一般的友谊。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一个相当西化的城市,那里有不少国际组织的分支机构,但肯尼亚人看待中国人,却迥然有别于看待西方人。肯尼亚人麦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方人看多了,已经司空见惯,而看到中国人,亲切感一下子就升了起来。” 一位在安哥拉工作的中国人说:“这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像国内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会儿,一天一个样儿。而且中国人给当地做了好事,当地黑哥们对我们的态度总是特别热情。我也真正体会了一把当‘老外’的优越感。” 近5年来,到南非发展的中国人,尤其是大陆地区的华商越来越多,最新统计已超过了20万人,这些华人愿意在南非扎根,其中一个原因是南非的气候和生活环境好,另外一个原因是南非人尊重中国人并需要中国产品,使得这里的华人有了事业拓展的空间。曾有一个叫罗伯特的黑人问记者:“你们中国人是不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说因为他所认识的中国人都开着好车,住在高级别墅里。罗伯特的想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南非底层黑人尊敬成功者的观点。正是有了这份尊敬,他们看到了中国人勤劳聪慧的一面,开始接近中国人,并向中国人学习。 出现多元化和民间化趋势 随着中非关系深入发展、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中国人在非洲也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目前非洲大陆仍有大量来自中国的援外专家组,如医疗队、援建项目承包、承建商、双方政府合作项目组等。在许多非洲国家,一些中国援建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建筑“名片”。如肯尼亚国家体育中心、喀麦隆会议大厦、加纳国家剧院等。中国工人高效、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更得到当地百姓的尊重和赞赏。 还有一些肩负重要使命的中国人活跃在非洲战乱地区。从1991年9月开始,中国已累计向10个联合国非洲任务区派出维和军事人员,目前,仍有约2000名中国维和军事人员在6个联合国非洲任务区执行任务。 近年来,中非间频繁的人员交流也使我国驻非洲国家使领馆的工作量剧增、领事保护案件不断。我国奋战在非洲第一线的外交官,很多时候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经受更多的身心考验。 最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和个体商人到非洲的数目逐年增加,中国公民在非呈现人员结构多元化和民间化趋势。此外,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大量的中国人正以游客的身份来到这块神秘的大陆。 入乡随俗很重要 非洲大陆充满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和商人争相投资创业的理想地。近些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的影子随处可见,亦不乏大量的商人怀着来非洲大陆“淘金”的热情独自闯荡。西南部非洲的产油大国安哥拉由于遭受了几十年的战乱,国内可谓百废待兴。短短3年,中国在安已有数十个项目,涉及铁路、公路、民用住宅、供水供电等广泛领域。2003年,北京某建筑承包总公司设计院的小张婚后一年就被派到安哥拉搞项目。这里艰苦的生活环境也曾让他心灰意冷。但很快,小张发现来安哥拉的中国公司越来越多,在国内用惯了的生活用品也变得随处可见。 不过,也有一些做着“发财梦”的个人和小团体冒险来到非洲,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进行调研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结果到头来不但“颗粒无收”,甚至弄得倾家荡产。入乡随俗是每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必须学习的课题。在南非等国家,许多华人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民俗和法律,最后生意失败甚至惹上官司,很多时候前一个华人刚解决的问题,后一个华人就又碰上了。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有热心人来帮忙。南非商人艾迪经常在南非当地的华文报刊上不定期地刊登一些教育性的文章,从一个南非人的角度提醒华人在南非生活和做生意时应注意的事项,讲述避免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本报驻南非、安哥拉特约记者 邵刚 周亦思 相关专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