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精神解读:和谐社会是一个共享的社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07:48 中国青年报 | |||||||||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研究员 辛向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共享”这一词汇在六中全会的文件中频繁出现。可以说,没有共享,就没有和谐,和谐就是共享中的和谐。那么如何实现共享呢? 确立科学的共享观念 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和谐利益,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关怀每一个人,力争通过社会制度的力量、体制的力量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得到富裕,而不是造成两极分化。 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和谐利益,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公平正义,而是要实现事实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事实公平正义的观念应当成为我们高扬的一面旗帜。事实公平正义强调的公平正义是有制度保障的公平正义,不是施舍的公平正义和不完整的公平正义或随机性的公平正义,它要用社会制度不断修正形式公平正义中出现的不公平、不正义。那种分配差距过大、发展成果仅仅由少数人享有的社会是不公平和不正义的。共享就是形式公平正义与事实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的一个必然结果。 当前,在共享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几个错误观念:(1)以为共享就是搞平均主义,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共享的公平含义是:对穷人要照顾,对强者要肯定。要肯定强者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以及他们由此获得的合法收入。在这个方面不能搞平均,更不能搞“均贫富”,劫富济贫无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2)以为共享就是不劳而获,就是等着“天上掉馅饼”。共享的前提是劳动优先。劳动优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劳动者最光荣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我们提倡的共享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共享。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仍然不应该忘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不劳动者不得食。也不应该忘记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名言:“没有劳动就几乎分文不值。” 构建有效的共享机制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到2020年,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建立有助于实现共享的有效机制,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我国的就业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其中,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已呈现出明显弱化的倾向。上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现在只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弹性明显下降。要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有增长无就业”的问题。这一互动机制应包括: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为这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使服务机构帮助劳动力就业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其二,建立行政成本增长的控制机制,把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与民计。政府行政成本增长幅度过快,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行政成本增长幅度过快,使用于民生的财力受到极大制约。据有关方面的统计,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600亿元,而2006年将突破700亿元。购车金额上升,单车价格下降,意味着产生更为庞大的车队,更巨额的维护费用。1990年~200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平均增速为29%,12年间增长了7.3倍。有专家讲:1978年至2003年25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大大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和GDP增长。没有控制的增长带来的问题就是资源的大量浪费。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办公楼的修建、公车的购买和公款吃喝,而不是用于民众急需的领域。因此,应当建立行政成本增长的控制机制,规定行政成本的年增长幅度不应当超过GDP的增长幅度。 其三,建立教育优先机制,为社会共享提供人力资源基础。即“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其实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讲:“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但实际情况怎样呢?2002年、2003年、2004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32%、3.28%、2.79%。按照2004年的情况看,要达到4%就需要增加1.21个百分点的GDP,1.21个百分点的GDP是多少呢?按照2005年18.2万亿元的GDP计算,就是2202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需要政府有巨大的决心。 其四,建立健全文化权益援助机制,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权益的共享。共享不仅有经济利益的共享,还有文化权益的共享。要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应当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开放,使这些群体享受到免费的文化服务;要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通过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城市对农村开展“一帮一”对口支援活动,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支持其文化建设。 相关专题: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