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9:10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建设新南京、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对民政工作的要求首先就是要通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发展慈善事业,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日前,市民政局局长张良礼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将在党代会精神的引导下,团结奋进,继续发扬“自出题目、自做文章、自加压力、自找苦吃”的民政“四自”精神,加快创新,跃升发展,不断开创民政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

  记者: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市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工作已基本走上了制度化、体系化的轨道,社会保障体系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下一步,我们将如何完善这个体系?

  张良礼:未来5年,我们将完善以低保为基础,临时救助以及教育、住房、医疗、法律等综合救助为主体,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运作机制,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功能更强、效益更好、水平更高的社会救助体系,从多个层面,多个渠道,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

  具体措施有:进一步做实、做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管理方式信息化、运作程序规范化、操作手段人性化、发放形式社会化,充分发挥城市低保制度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稳定的低保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力度;将保障最低生活、物价上涨指数、最低工资制度和促进就业有机统一起来,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做好分类救助工作,对有残疾、年老、重病、单亲、有学龄儿童等低保家庭予以重点照顾,切实解决特殊困难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创新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高度关注低保边缘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

  健全农村低保制度,让困难农民应保尽保

  记者:农村的社会救助工作较城市相对薄弱,今后我们将如何做好困难农民的保障工作?

  张良礼:首先,我们要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切实把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加大地方财政的投入份额,规范资金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化发放,确保农村低保对象都能按时足额领取保障资金。

  其次,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进一步立健全配套政策和帮扶措施,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和“应出尽出”。

  现在农村的困难户不少都是因病致贫的。以后,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政策,规范程序,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工作,切实解决大病、重病农村困难群众的医疗难问题。同时,在确保农村五保对象和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救助范围。

  营造浓厚的社会互助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

  记者:近年来,我市的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社会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如何缩小这一差距?

  张良礼:慈善事业说白了,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慈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良好的传统。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人的许多需求,都在单位得到满足,这种互助的重要性减弱了。如今,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大量的单位人成了社会人,人与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慈善事业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参与慈善事业的以工薪阶层居多,今后要进一步营造让富裕群体更多地关注困难人群的氛围。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使慈善事业跃上新的台阶。首先,要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开展慈善专题宣传活动,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和学校,促进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企业、个人参与;健全和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另外,提高慈善组织的地位和公信力。同时,健全覆盖所有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网点,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捐助活动。

  访谈结束前,张良礼说:“我市的民政工作在许多方面都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我相信,‘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政人一定会自加压力,奋力拼搏,圆满完成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