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孟立蓬:追求真实的感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6:09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

  孟立蓬(原《真情实录》编导)

  第一次见到老柯,是个冬天,河北的小山村里,到处是雪。

  赶到村口迎接我们的老柯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袄,满脸皱纹。老柯的身后跟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穿着一件崭新的羽绒服,不停的打量着我们,不过那双眼睛和老柯的完全不同,是一双蓝眼睛。小家伙伸出手来,接过了我们手中的三角架,我知道,他就是柯星亮了,农民老柯的混血儿子。

  坐在老柯家的热炕上,我们谈起了这个孩子的身世和全家为他付出的艰辛,在几个小时的长谈中,柯星亮就安静地坐在炉子边,老柯的目光不停地飘移到儿子的脸上,眼中全是笑意。窗外,不知谁家的炊烟已经升起,一如我心中的感动。趁着采访休息的空档,我来到了村头的小卖店里,为老柯买了一双鞋子,柯星亮乖巧的拉着我的手,另一只手拎着一袋我买给他的吃的东西,那只袋子他拎得有些沉重,晃来晃去把影子洒在了雪地上…我在想,老柯最终想得到的,是不是就是在他老得只能躺在炕上的时候,这个被他称作儿子的孩子会常常握住他的手。

  采访三天后,我回到上海,在商量片子的主题走向的时候,有位责编提出,是否探讨一下做好事的“成本”,被我一口否决。我认为老柯的感人,就在于他义无反顾的付出,当他卖掉家中的裁缝店,当他逼三个女儿退学打工,为这个捡来的儿子赚奶粉钱的时候,他考虑的或许就是把这个孩子养活。片子播出后,观众反应强烈。

  一个月后,带着观众为老柯的捐款,我们再次来到了河北

  张家口市王家楼乡麻峪口村。面对观众的捐款,除了表达感激外,老柯马上就表示,要上北京,要给亮亮送点零花钱去。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在好心人的资助下,柯星亮已经在北京的一所小学上学了。于是我们和老柯夫妻一起赶到了北京。到了学校,老柯大步流星,把妻子和拿着机器的我和摄像落下很远。就在我们赶上来的时候,我看到老柯站在柯星亮的身边,表情有些尴尬。看到我们,老柯又使劲拍打儿子的肩膀,但是柯星亮只是看了老柯一眼,就把目光移到电脑屏幕上,继续看那花花绿绿的图像闪烁,我们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切。我突然心里开始为这个孩子辩解起来,他会不会认为,老柯,这位父亲,永远是属于他的;而电脑这样的新玩意,会随时从他的眼前消失,所以他要抓住。

  最后在学校老师的命令下,柯星亮终于离开了电脑教室,可面对爸爸妈妈,他一直没有流露出任何亲昵的举动,脸上也没有任何的欣喜的表情。在去宾馆的路上,老柯有些失落,不过他马上说,外国孩子就这样,亮亮心里和他们还是亲的。

  回到台里后,我们把这段父子相见的一段如实播出。后来在部门的一次评片会上,一位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教授当即指出,老柯的一切付出,都是出于作为农民的他“无后为大”的思想。他捡回了这个孩子,就认为这个男孩子可以弥补他没有儿子的不足;他的潜意识里,家里的一切和女儿的前途都可以为这个孩子做出牺牲。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在采访时,老柯的哥哥向我说的一个细节:老柯捡回这个儿子的时候,张扬得不得了,背着孩子满村子转悠,见到谁,都说俺有儿子啦!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他还把孩子的黄头发染成了黑色,他说这样他会和自己相像一点。

  那次评奖《农民老柯和他的混血儿子》只得了三等奖。不过我想,其实我在片子里还是力图塑造老柯的无私和辛苦,因为我在采访中一直对这位农民满怀敬意,因此就本能地回避一些感觉对他不利的采访和挖掘,但是如果我能更深层的还原他的内心,还原他的动机,还原了真实,或许就能给他这么多年的付出一个更站得住脚的理由,可能那样表达出的感动会更令人感动,这样的感动也会更加持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