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特刊087——八达岭下冰里寻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16:15 新京报 | |||||||||
2005年12月5日A06版 透过殡仪馆的参天大树,昌平殡仪馆梁台副馆长在回忆起去年的八达岭车祸时若有所思。 梁台(昌平殡仪馆副馆长,八达岭高速路12·4车祸搜救者) 2005年12月4日晚8时许,一辆自陕西出发欲抵达天津的内蒙古大货车装载77吨电石(核载20吨),连过5个检查站,行至八达岭高速公路进京方向约49.5公里处,制动出现异常,车主段迎春和司机曹东升下车检查时大货车发生“溜车”,司机追跳上车后不久,大货车追撞上同方向行驶的北京长途汽车有限公司从河北蔚县驶往北京德外长途站的一辆满载33人的
2006年10月28日,因未追上车而逃过死劫的大货车车主段迎春,被昌平法院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 “我再也不想碰到那样的车祸了。”梁台说。 他的办公室书柜里,锁着一顶绿色的棉帽子。“去年,我就是戴着这顶帽子在山沟里搜寻尸体的。”梁台回忆起去年12月4日八达岭高速路车祸的那个夜晚,仍然心绪不宁。 梁台,50岁,现任昌平殡仪馆副馆长。时任昌平殡仪馆副书记的梁台指挥、参与了车祸现场尸体的搜寻工作。当时他告诉记者,他做了十几年殡葬工作,从未经历如此艰难的搜救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他们共从沟渠内搜寻出15具尸体。 冰火两重天 2005年12月4日,晚上10点,睡梦中的梁台突然被手机铃声惊醒,打电话的是馆长:“八达岭高速出事了,马上过来!”梁台当时是昌平殡仪馆的副书记,负责管理殡仪馆车队。他以为是个普通事故,一会儿就能回家,穿着毛衣和薄外套就出门了。 八达岭高速路12·4车祸发生时,大货车所拉电石遇水起火,导致事故伤亡惨重,加上气候恶劣、环境复杂,搜救工作非常艰难。车辆残骸被拖走后,昌平殡仪馆等人员开始搜寻现场遗留尸体。 到了现场,火光、灯光映红了半个山谷。梁台和同事一下子被惊呆了,出事的浅沟已结冰,尸体及残骸黑压压的一片,或露或没。 “从来没碰到过这么大的事故。”梁台说,当时电石还在风中烧着,他们也被大风吹透了,他叮嘱同事,再冷再困乏都不要抽烟。 第一个下河的是个小伙子,一脚踩在冰碴子上,咔嚓一声,冰裂了。他的腿陷到冰里,湿到膝盖,马上就冻住了。梁台赶紧让他去车里吹暖风,小伙子才慢慢缓过来。 记忆如折磨 如此恶劣的搜寻条件是梁台始料未及的。天气寒冷,尸体已嵌入冰面,现场没有绳索、破冰工具,照明动力也不足,梁台等人不得不寻求新的搜救方案。紧急磋商后,殡仪馆何馆长开车取来了雨靴、皮裤、大衣和棉帽子,并找来尼龙绳、铁钩。随后,一辆照明车也紧急赶来。 下到冰面,砸冰找寻,套住尸体,拉上岸来。就这样,梁台等10名殡仪馆人员和999急救人员,开始搜寻尸体。 风吹得他们站不稳,冰水透过雨靴往上蹿冷气。冻得实在受不了了,他们就进车里挤一会儿,身子暖过来就再下去。有一个尸体非常重,三四个人在沟里托着,三四个人在岸上用绳子拉,才弄上来。 这种搜寻在梁台的记忆里是种折磨。很多尸体已经不完整了,他们戴着手套一块块捡起来。沾上泥和血的手套一会儿就冰凉了,他们一共用掉了40多副手套。 梁台说,搜寻工作尽管艰难,但各部门配合有序。手电照不到的地方,消防部门给他们发电,用大灯来照明。尸体拉上来,警察拍照登记。最后,他们把尸体存放进车内。 搜寻一具尸体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半小时以上,一直到次日早上7点,他们的搜寻工作才结束,现场遗留的15具尸体全部被搜寻上来。 拉着15具尸体回殡仪馆,梁台和同事们都没说话。他们都在琢磨,这么多生命怎么就这样消失了? 生者惜阳光 在初冬的暖阳中,梁台不愿多谈八达岭的“死亡之谷”。 据媒体报道,八达岭高速公路是北京至张家口110国道主干线的一部分,全长82公里,进京方向55公里到50公里路段,从1998年11月开通到2003年9月,共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32起,导致62人受伤,49人死亡。短短5公里,平均每公里就死亡10个人,该路段被称作“死亡之谷”。有关调查人员指出,在2004年开展事故调查得出,该路段接近极限的坡度、坡长等原因,大货车超载、超速等违章情况,是事故生成的重要原因。随着加装设施、治超等工作的积极开展,该路段事故发生率正逐渐下降。 “挣钱多少是次要,开车一定要小心呀,我也曾经是个大货车司机。”梁台叮嘱记者一定要写一写他的告诫。梁说,他也搞过几年的大货运输,曾经自己开车到山西、四川运货。他说,开大货车的司机是最苦最累的。 梁台说,天冷了,地上常有薄薄的一层冰,这叫地穿甲,最容易出事,从八达岭过的大货车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采写/本报记者 张寒 摄影/本报记者 韩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