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陈水扁陷入家庭丑闻专题 > 正文

李远哲促扁请辞激起千重浪 扁将再临倒扁海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10:03 中国台湾网

  人民网11月10日电综合台湾媒体消息,台前“中研院长”李远哲昨晚跨海发传真,要求陈水扁考虑去留,此举一石激起千重浪,以为自己已经过关的陈水扁恐将再面临倒扁海啸。民进党副秘书长蔡煌琅表示震惊与难过;蔡煌琅并说,己经在第一时间向游锡堃报告,十日将由游锡堃对外说明。另外,台“总统府”低调不愿回应。

  泛蓝阵营则表示,这是“迟来的正义”,李远哲把这种贪腐的陈水扁推上“大位”
,有责任把他拉下台,才能还台湾人民一个交代。

  民进党“立委”则认为,此举为民进党内“改革派”添了一把柴,或许党内将会再次掀起一股反扁潮。

  据台湾媒体报道,李远哲昨晚的声明,台“总统府”低调不愿响应,不过,据了解,“府”方昨天下午就得知李远哲即将发表声明的动作。

  民进党在得知李的动作后感到十分震惊,在野党则给予李高度肯定。

  民进党副秘书长蔡煌琅表示,从李远哲公开信的字里行间,可见李远哲仍对民进党有相当高的期待,民进党会审慎、严肃地去面对这份声明。不过,也有“立委”在听到李远哲建请扁考虑去留问题的说法后,直接反应“扁会吗?”认为,除非党内外压力够大,否则扁不会理会这种呼吁。

  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部对于李远哲的声明多保持低调,强调尊重李远哲的意见,但民进党中执会已经作出决议。党团总召柯建铭表示,每个台湾人对于台湾大事都有表达意见的自由与权利,党团对李的意见表示尊重。

  国民党发言人黄玉振表示,虽然李远哲的话说得晚了点,但这些话仍可显现李远哲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国民党对此表示肯定。黄玉振说,李远哲的说法,对民进党是最严重的警告。

  黄玉振质疑,民进党年轻一代的“立委”林岱桦都敢表态了,为什么大佬们却噤若寒蝉?现在是民进党与阿扁切割的最佳时机,民进党应好好思考切割问题。

  亲民党发言人李鸿钧说,李远哲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2000年他一句话把陈水扁推上“大位”,多少人民信任李而支持陈水扁,李远哲当然要负责。他强调,李公开信所述的文字还有所保留,应该是要坚持并加压要扁下台,而非“有必要慎重考虑去留的问题”。

  另据报道,有民进党“立委”认为党内“改革派”会因此再起,但决战点还是在北高选举结果。

  某派系“立委”直言,李远哲要扁下台的声明,只是为“改革派”升温,若十二月九日北高选举败选,只要“天王”登高一呼,党内“改革派”势力一定压抑不住。

  “理性绿”浪潮倒扁海啸前兆

  另外台湾《联合报》今天同时发表新闻分析文章说,陈水扁前天傍晚刚在民进党中执会“过关”,前“中研院长”李远哲昨天深夜就跨海发出“促扁请辞”声明,足证“府”、党高层评估“国务机要费”案风暴已过,其实还有一波波的社会压力接续而来。

  陈水扁曾向友人描述,他每逢危机只要“稳住深绿”,浅绿、中间路线的质疑声浪自然会被压下。此次“国务机要费”危机爆发,扁采取的战略也是如此,包括多次在“府”约见“独派”大佬,在说明的记者会中大打“中国牌”。

  但陈水扁失算的是,民进党内浅绿党公职或许基于政治考量,不免受制于深绿,社会上却有更大一块浅绿支持者不会被深绿绑架,此次“国务机要费”案风暴,尤其可以看到绿营在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这一块的声援,几乎“全倒”。

  七一五亲绿学者出手,“府”、党还可指控对方是没有坚持的“墙头草”;“党外”时期就支持民主运动的检察官陈瑞仁起诉扁嫂,扁还可对陈瑞仁多所指责,对于义美高志明与但曾送扁上垒的李远哲,相继“劝退”,扁还能扣上“不爱台湾”的帽子吗?

  文章说,亲绿学者、倒扁运动、民进党党内改革势力正在串联党内这波“理性绿”的革命潮,当“府”、党沉浸在稳住深绿的喜悦中,或许接下来的冲击,才是倒扁运动总指挥施明德月前所预告“更大的海啸”。

  民进党中执会做出挺扁决议之后,刚卸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李远哲以2000年发起“国政顾问团”挺扁身份,继高志明之后开出第二枪,希望陈水扁在台湾历史浪头,能够自动请辞下台。

  目前,“府”、“院”、党高层均知道此一讯息,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将在十日出面说明之外,同一时间,苏贞昌也要前往“立院”备询,预料此一政治议题,将引发在野党要求表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