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姜建清:从点钞员到工行董事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10:30 南方人物周刊

  改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没有终结的战争。不是100米跑得快一点就行了,而是要持续地跑下去。

  -本刊记者 水木 发自上海

  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登陆上海和香港两地股市。上市首日H股收盘价3.52港元,
A股收盘价3.28元人民币,按对应的市值计算,中国工商银行总市值已经达到1391亿美元,仅次于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汇丰控股和JP摩根。

  至此,在全球前10大上市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是唯一中国本土的银行。

  跑了6年的马拉松,此刻,姜建清轻轻地喘上一口气,迎面微笑着接受别人的祝贺。

  9年农村矿区生涯

  不管是否喜欢抛头露面,如今的姜建清已经被推到了台前。

  1953年2月出生于上海,是现任四大国有银行领导中最年轻的一位。黝黑、强壮,说话偶尔却会露出一点上海口音。

  1970年,17岁的姜建清汇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之中。在江西农村务农,曾到河南做过3年的煤矿工人,9年农村、矿区生活的磨砺,使得这个大城市的小青年塑造起性格中坚韧的一面。

  1979年,当知青大规模地返城,26岁的姜建清回到上海,进了工商银行,他的工作是坐在储蓄柜台的后面点数钞票。

  据一位工行员工回忆,姜建清曾在工商银行徐家汇支行工作过一段时间,而该支行有过不少员工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在他的印象中,姜建清“事业心很重,和领导层沟通能力也很强”。

  慢慢地,姜建清逐渐受到工行上层的赏识。1993年,被提拔为上海市分行副行长。之后,他曾离开工行两年,1995年参与上海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这是全国第一个有个人持股的地方商业银行, 三年之后更名为上海银行。

  这是教育上断层的一代。和其他返城的知青不同,姜建清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充电,趁着工作间隙奋力读书。1984年,在上海财经大学修完本科后,又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7年,姜建清获得管理学院博士学位。

  在同行眼中,姜建清不仅具有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理论也很有研究,曾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和论著。履历上的学术背景,为他在事业上的提升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1997年,姜建清调回工商银行,“转正”成为上海分行行长。之后,他在工行中一直稳步前行。两年之后,姜建清“由地方调入中央”,出任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

  2000年2月,原工行行长刘廷焕调任中国

人民银行副行长,姜建清成了最有利的人选。在47岁生日的时候,姜建清正式执掌这家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牌?

  在工行近二十年的时间,姜建清非常清楚自己手里捏着的是一张什么样的牌。

  作为中国金融界巨无霸,工行总资产已达到5.7万亿元,占到境内全行业总资产的18%。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承担的大量政策性任务和转制成本,加之内部管理存在的混乱,不良贷款比率高达34.44%。偌大的一个工行像一座千疮百孔的大厦,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

  稍稍让人看到希望的是,工行的3500亿不良资产剥离给华融

资产管理公司,工行肩上卸下了一部分的历史包袱。

  走马上任时,姜建清对外保持了一贯的低姿态,“我不过是一个银行工作者”。 一年的成绩单还不错,工商银行当年实现扭亏为盈。

  2003年,姜建清提出了工行的改革目标——“我们准备到2006年把不良资产比率降到10%以下,并彻底卸掉财务包袱”,“工行将把每年利润的80%左右拿出来用于解决呆坏账问题”。这意味着要消化掉这些包袱,大约需要5年时间。

  甩掉包袱,必须争取到国家的“输血”。当中行、建行相继得到共450亿美元的国家注资,姜建清开始心急如焚了。 此时工行的资本缺口在4000亿元以上。

  要填工商银行这么大一“窟窿”,国家愿意掏钱吗?如果愿意,又能给多少呢?

  2005年4月21日,他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制方案获批,获得国家外汇注资150亿美元,财务重组工作开始启动。

  2005年10月28日,姜建清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短短6个月时间,从股改方案获批到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走过了建行和中行一年多才走完的路程。由行长变为董事长的姜建清,感慨“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打了一场没有终结的战争”。

  财务重组、公司治理改革到上市,这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三部曲。姜建清能带领工行在多少时间内跑完这三段历程呢?

  人心不稳,队伍不好带

  姜建清的棘手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工行内部的重重矛盾,如何协调好员工和对领导层的种种不满。

  自1997年起,曾被人嘲笑为“网点比公厕还多”的工行,开始撤并营业机构,精简营业队伍。到2005年,员工人数为36万人,比最多时足足少了35%左右。姜建清的目标是,继续“压缩二线人员规模,调整充实一线”。

  为了冲销呆坏账,工行每年利润中的大部分被提留。这意味着员工的奖金福利大幅缩水,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他是逐渐持续推进改革的,一开始大家都没有很明显的感觉。后来工作量大了,经常熬夜加班,收入却少了,内部就有很多不满。”一位工作了五年的员工谈到自己的感受。

  因为裁员、补偿、收入上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职工网上论坛里,对姜建清骂声一片。工行内部流传一个笑话:某工行员工加班深夜回家,路遇一强人打劫,告饶说,“大哥,我是工行的,能留我坐公车的钱吗?”强人听罢,掏出两块钱:“原来是工行的,可怜见的,大哥支援你两块钱。”

  笑话归笑话。待遇下降的直接后果是,不少中青职工纷纷跳槽。在姜建清早年工作过的上海市徐家汇支行,2001年招收的二十多个新人,两三年间走得就剩下一个,其中还包括即将提拔的业务骨干。

  人心不稳,队伍不好带。姜建清内心甘苦自知。一年前的2月,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中,他袒露了对国有商业

银行改革的希望和忧虑,“银行的改制方案包括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乃至上市等内容”,但是,“完善公司治理才是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核心”。

  “外界如果以理想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过程,就会很失望。改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没有终结的战争”,“我不认为改革有什么突破点,很难想像一个东西突破了,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搞商业银行就是跑马拉松,不是100米跑得快一点就行了,而是要持续地跑下去。”

  虽然不露山不显水,在外可以低调,姜建清是个意志坚韧的人,在工商银行内部,非常强势,“下面的领导对他很恭敬”。

  2006年,工商银行在两地的成功上市,并不是姜建清这场马拉松长跑的终点。26年的银行业从业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工行度过的,对于工行,他有着别人难以比拟的感情:

  “我从普通柜员开始就与工行结下不解之缘,几乎经历了所有业务岗位。如果我能在这个岗位上,使工行成功改革、圆满上市,成为世界上最优、最大、最强的商业银行,我觉得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