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移民到底好不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42 《法律与生活》杂志 | |||||||||
本刊记者/孙欣 采访中,记者多次问自己:移民到底好不好? 早在去年,因为要组域外栏目的稿件,记者就已经跟全家移民加拿大的小桔建立了联系。从她的文章中,从与她的聊天中,知道了那里环境优美,福利优厚。她有了自己的花园洋房
对于移民,小桔说过,“如果在国内生活中等,就不要出来了”,因为到那边从头来过,不是一般的辛苦。她还说,如果不是一家人一起出来,也就别移民了。因为她见过数对分居两地的夫妻最终劳燕分飞。就在她生病前的两个月,得知好朋友的丈夫自杀的消息。她的好朋友在加拿大,其丈夫在南非,“正努力挣钱要过来跟她团聚,可是时间太久了,她有了别人,要跟丈夫离婚,她丈夫越想越难受,就自杀了”。说完这个悲剧,小桔唏嘘不已:“本来移民出来是想过更幸福的生活,家没了,还有幸福可言吗?” 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移民大国。据明报取得的一项移民申请个案数字,今年至9月29日,中国(北京及香港办事处)的申请人数达23113人,占全球申请的10.7%。 尽管移民人数还在上升,但记者发现,相比上世纪90年代的移民热潮,现在的移民更加理性,由前期的去“过西方生活”的虚荣,改变为“享受移民国家的福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人对未来生活保障的恐惧。 接受采访的蔡冬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她想把父母办到瑞士的目的不是为了跟父母在一起,而是想“让他们的晚年有个保障”。她表示,“不相信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而瑞士的保障体系已经非常成熟”。 就在记者将要截稿时,听到一家邻居又要移民的消息。本来是五年前当时还是单身的小于递的申请,后来娶妻生子他已经淡忘了,结果今年年初接到通知。现在房子也买了,工作也稳定了,年龄也大了,去还是不去,一家人犹豫很久,他的妻子说:“主要担心到那边不好找工作。”一度他们甚至想放弃。但小于母亲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想法,老太太对他们说:“当然要去,别光想你们,想想孩子,再过几年他就要上学了,学业压力多大!想上好点的学校又要多少钱?车接车送你们时间上又应付得了吗?”小于的孩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她说:“想想过完年他们就把孩子带走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我心里难受着呢!可是这不是为了孩子吗!” 为孩子移民的大有人在,摇篮网上经常会有妈妈出来发帖说:“已经放弃的移民打算在有了孩子后又强烈起来。” 要享受首先需要付出。移民后的艰苦是必然的过程。适应新环境,学习新语言,寻找新工作,交往新朋友,对一名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成年人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几年不是频频传来移民者自杀的事情吗?一位移民者说:“国外跟国内一样,有竞争,有压力,不努力照样会被淘汰。” 移民顾问杜先生对照多年的案例,总结说:“在国内能干的人移民到国外照样会表现出色,自己不想努力只想享受人家的福利是行不通的,西方国家的‘奖勤罚懒’更是体现在法律体系中,想钻空子不容易。” 他透露,这两年中国的移民申请人数相对前些年已经大大下降,“毕竟国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了”。他的几名客户在登陆后几个月就回来了,根本无意在国外生活,移民的目的“就当是为自己买了份保险”。 写到这里,记者想起蔡冬母亲与她的争论,老人不同意蔡冬对中国的评论,她认为中国福利制度的不完善是暂时的,“以后肯定会好起来的,到时候你们可能还争着想回来呢”。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11月下半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