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孙中山:“不择手段”的爱国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8:04 南方人物周刊
孙中山:“不择手段”的爱国者

哈特的一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孙中山:“不择手段”的爱国者

汉娜·阿伦特


孙中山:“不择手段”的爱国者

流年碎影


孙中山:“不择手段”的爱国者

孙中山


  《孙中山》 [美]韦慕庭 著

  新星出版社06年8月

  -沈晓敏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一个人物从此终止了生命和历史的互动,而对这个人物历史的论述却方兴未艾,长期以来堪称显学。有关他的作品汗牛充栋、难以数计,论述却并未因此更趋一致,反而愈见分歧,甚至走向两极,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哪一个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孙中山。美国学者韦慕庭教授所著《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自出版以来,广受关注和好评,是孙中山研究中的一部名著,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韦著《孙中山》的最大特点是持论公允。韦充分肯定孙中山是爱国者,一生致力于拯救中国:义无反顾坚持反清斗争17年(1894-1911),终于建立了中华民国,又用12年(1913-1925)时间投入反对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斗争,弥留之际还呼吁“和平奋斗救中国”;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崇高的理想,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等政治蓝图;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深信不疑;勤奋好学,热情自信,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具有出色的领袖禀赋,深得人心;一生张罗金钱,经常是甲地所募之款不够去乙地的旅费,偶尔也能筹得巨款,但无论如何,个人生活始终清贫拮据。

  韦著《孙中山》也不否认孙中山的缺点:他好说大话,不务实际,如民初任铁路总办时计划10年内建造10万公里铁路(至今尚未达此数),他的广东同乡因此送他“孙大炮”的绰号;把复兴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外国的帮助,为了取得这些帮助不惜让步迁就,因而被指责为“卖国”;拥护宪政,坚持《临时约法》,却不依宪法当选并就任“正式总统”,建立“正式政府”。梁启超曾批评孙中山做事“不择手段”,韦幕庭教授则用典型的西方语言谓“孙博士认为,替手段的正确性作出辩护的,在于目的本身”。换言之,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计手段。为此,他可以当着耶稣神像发誓并不止一次声称,自己出生于美国夏威夷,有美国公民资格;他可以一方面高声反对军阀,同时与被他视为胡匪马贼的张作霖、毁法卖国的段祺瑞缔结军事同盟以取援助,也可暗地里与讨伐对象直系军阀讨价还价。

  韦著《孙中山》的另一个亮点,是大量引用中外文献,尤其是英文政府档案材料。对大多数中国学者而言,要解读和利用这些材料是十分困难的。如考虑到本书完成于1970年代,其时大陆尚沉迷于阶级斗争理论,几乎没有真正的史学论著,那就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孙中山是生前死后都备受争议的人物。国民党“正统史学”长期“神化”孙中山,制造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英雄和许多扭曲失真的历史。1949年后大陆史学界仍自觉不自觉地美化孙中山,使他继续高居神坛,似神非人。近年来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说孙中山有“N大罪状”——感情用事,虚荣浮夸,在极强权力欲支配下,不择手段地追求目的——并把一些暗杀悬案归咎于孙中山,把一个真假难定的“中日同盟建议性条约草案”(上有孙中山签名)与“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等量齐观。

  历史上的孙中山已离开人世80余年,要重现他的历史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尽量接近历史上的孙中山应该成为一个学术标的。韦慕庭教授生前长期任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颇有建树。作为一名外国学者,却照样充分肯定孙中山的一生,而不讳言孙中山的种种缺点。他笔下的孙中山,虽远非完整、丰满,读来却更觉真实近人,少了几份神气,多了几份人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不是书斋学者,她的思想更多来自亲身经历,及对这种经历的反思。她在魏玛共和国长大,因为纳粹的崛起逃往西欧,再远渡美国。著书立说之时,她既是学者又是难民。她反对纳粹极权主义,反对战后美国的消费主义,却从来不属于任何知识分子团体,不担当任何政治运动偶像。她坚信个人应该参与捍卫政治共同体。因为人权虽“被设想为独立于一切政府”,然而,当人们失去自己的政府,只能依靠自己时,“没有任何制度愿意使这些权利得到保障”。

  《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

  哈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法学家之一。他致力于阐明一种可适用于所有法律形式的法律概念,无论这些法律出现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他凭借一己之力彻底改造了法哲学,影响了英国社会对于堕胎与同性恋的法制化思考,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废除死刑的观念。然而,取得卓越的公共成就的背后,哈特的内心深受折磨:犹太出身、不合常规却地久天长的婚姻、性取向乃至间谍指控,导致他对自己的怀疑。他的一生充满噩梦与美梦,表面成功的背后掩藏着复杂的内心。

  《流年碎影》

  本书是张中行先生晚年的回忆录。中行先生说,“自然,人有大小,事有大小,我的人和事,都小而不大,但是江河不择细流,为史部的库藏设想,作为史料,多一些总比少一些好吧!”他一生在陋室中,做他的布衣学者,过他的平淡生活,自得其乐自品其趣。“吃饭我不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先生晚年以散文著名,却自认最像思想家,最重要的作品是《顺生论》。他认为是思想使他一生不糊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