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一个人人创业的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16:46 新世纪周刊

  80年代创业:勇气、规模和管理

  如果盘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史,不能不提到年广久。早在1976年,这个摆着小摊卖“傻子瓜子”男人的就 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按年广久自己的回忆,当时的100万比现在的一个亿还要值钱。而在公有经济几乎一统天下 的时代,年广久的几十年的商贩经历简直就是奇迹。

  单从创业的角度看,年广久的生意毫无技术含量,和MBA教材中的经典案例相比,傻子瓜子的成功也毫无创新可言 ,说年广久这样一个从小就知道摆摊赚钱的小商贩创业并不恰当。

  在很多创业者看来,年广久却有着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要素——勇气。在政治气候对私有经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年广 久就是以一股养活自己的勇气坚持下来的。“投机倒把”被判刑,雇工百人受到争议,都没有改变年广久做生意的决心,而这 位卖瓜子的小人物还得到了国家领导的欣赏和保护,可见年广久与时代的卓异。

  如果说年广久的勇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觉,那“中关村创业第一人”陈春先的经历则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业冲 动。在1980年,陈春先就下海创办了“服务部”开始经商,1983年他创办了中关村第一个民办科技开发经济实体—— 华夏新技术研究所。陈春先的合作者纪世瀛对《新世纪》周刊表示:陈春先点燃了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火种。但当时他们的行 为在中科院的很多同事看来就是疯了,风凉话更是多得是。但不管怎样,在一批知识分子的带动下,创业开始形成了一股风潮 ,中关村也随之发展起来。

  但无论年广久还是陈春先,都没能在上世纪80年代真正把事业做大。在家庭矛盾的纠葛中,年广久把品牌转让给了 自己的长子、次子。而陈春先的企业在遭遇官司后发展艰难,很快在联想、方正等企业崛起后销声匿迹。

  创业者需要勇气,需要一点运气,但更需要的是管理。对于年广久、陈春先这样被圈里人称为“先烈”的创业者,缺 乏良好的规划,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成为发展上最大的瓶颈。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由勇者开辟的时代渐渐接纳了 “创业”这一概念,而个人财富的地位渐渐得到了认同,私营企业不再受限制规模的羁绊,“经理”这一词汇也开始登上历史 舞台。

  90年代创业:下海、海归和CEO

  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业下海开始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

  当时人们用“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开张”这样的顺口溜形容下海创业的局面。而在创业实现个人价值、积累 财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体制的引导,创业者在很多时候都陷入了追求短期利益的漩涡。价格上的双轨制给了很多人转手赚大 钱的运作空间,政府机构直接开办实业公司开始成为风潮。

  皮包公司、批条子、对缝、贷款成为商业流行词,以股市、期货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的出现更让中国创业者来不及感受 变化。过度追求利润不但让这一时期的创业者丢失了形象,也就此种下了“原罪”的祸根。在缺乏规则约束的竞争中,创业者 习惯了违规操作。但当忽视规则成为习惯,创业者就必然遭到伤害,唐万新、周正毅等一大批富豪都因为继续这种挑战规则的 商业行为而受到了惩罚。

  规则让创业者受伤,规则也让创业者兴盛。在中国经济逐渐融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一环的时候,熟悉国际规则的海 外留学生开始回到中国创业发展。“海归”成为中国创业者的一个代表。而海归们的中国创业恰恰赶上了中国IT产业发展, 以硅谷模式为学习对象的中国科技企业开始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张朝阳、李彦宏、丁磊、陈天桥等数字英雄不但创业 成功,而且迅速成为富豪榜前列的名人。

  从公职人员下海到海归创业,90年代的中国创业史经历了一番理念上的洗礼,科学技术的力量被重新认识,普通人 的创业雄心被再度点燃。而像CEO这样职位的出现也代表了中国企业已经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最先进的理念,创业开始成 为一种流行。

  新世纪创业:资方、上市与配套

  在创业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能不能坚持,是不是要转型。

  曾在中关村打拼多年的海归马劲松有过这样的体验:中国的老板已经习惯了满地都是黄金,他们要做的只是弯腰拾起 。很少有人想过未来的道路是否还能这样顺利,甚至连抬头望路的时间都不花费。但一旦经历风雨,地上的黄金失去,他们就 连走路活下去的能力都没有了。

  中国台湾的IT巨头施振荣曾对《新世纪》周刊表示,高科技创业企业会在第三年遭遇死亡之谷,而科技部科技型中 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梁桂也非常认同这样的说法,认为企业在创业阶段生命力非常脆弱。

  中国的创业企业,常常是业务催生企业,在几个订单做完后,就失去了业务走向。而更加伤害创业的是,由于习惯赚 快钱,企业不但没有形成足够的品牌意识,甚至放弃了应该有的坚持。今天做地产、明天做

股票、后天搞钢铁成为很多创业公 司的真实写照,而不坚持的后果就是很难形成专业优势,导致其后的夭折。

  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以后,创业变得不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也不限于是兄弟几人的聚义梁山。创业正在变为一条生 产线,各自分工,各取所得。

  创业者的团队必须从最初一刻就开始有细致的准备,吸引人的商业计划书、一个有职场魅力的总经理、抓住市场空白 的产品以及稳定的技术人员。而如果能够得到资方的信任,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人脉关系的CFO(财务官)逐渐成为创 业者成功的关键。来自美国的风险投资者已经开始提前物色CFO,并将他们推荐给创业企业。

  然而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创业人不可避免地被推入到诚信的漩涡。长久以来,上市成为中国创业企业的终极目 的,甚至很多创业者认为上市就是创业成功的标志。与之对应的是中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要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企 业家从来只相信商场斗争的尔虞我诈,忘记了如何与公众打交道。

  而整个创业链条上,中国创业者还没有形成对机制的认同,配套体系更不健全,不能做到在创业过程中每个人都只做 自己最擅长的事。张朝阳曾经举例:在美国,一个创业者出来创办一个公司以后,马上会被一个管理团队管理,包括Goog le的创始人,他们可以专做他们最擅长的工作,它的配套体系可以把公司带上未来。在中国没有配套体系,配套系统只跟创 始人非常有关系。

  但人的因素,最难确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