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发烧的发烧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16:46 新世纪周刊

  留声机普及以来,人们耗费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追求音响品质的真实还原。21世纪头两年,一种硬件新技术及新的 音乐载体颠覆了传统集成光盘(CompactDisc;CD)的物理性规格与功能,其声音还原、保真与扩展性都高出C D数倍,人类有史以来最廉价的魔鬼诱惑般的超低保真产品也横空出世,以君临天下之势统御着目前的音乐播放格局。CD家 族、数字多用途音乐光盘(DigitalVersatileDisc-Audio;DVD-Audio)、超级音乐集 成光盘(SuperAudioCompactDisc;SACD)这些传统正规军,在此战役中全面溃堤、节节败退,被 幽灵部队MP3打得落
花流水,已无立足之地。

  正值此危急之时,内地突起了一支怪异的劲旅--发烧碟,成为唱片市场的常胜支队。

  其实,发烧碟本身并不发烧,这名称源自于发烧音响的玩家们在圈子里流传的测试发烧音响功力的录音制作版本。要 成为发烧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能满足发烧音响的残酷测试。发烧碟的关键在于它录音制作时对动态大小、向位摆动、均衡幅 度、透明感度、张通力度与信噪比等声音质量掌握的水平,基本上与音乐内容没太大关系,演奏与创作的好坏仅供附带参考, 或辅助聆听趣味罢了。

  然而与发烧碟有关的怪异与荒诞的事件,正在内地唱片市场上演。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发烧碟在市面上大行其道,发烧 碟在全球范围内的普世认知与定义忽然被推翻了,“发烧”与假大空的虚荣、暴发户心态奇妙嫁接,于是,大批收录口水歌、 翻唱曲的发烧碟配以雅痞式包装文案,在淡如轻烟的背景音乐映衬下,匆忙上市,只是与发烧音响和音乐表现力毫无关系。目 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内地自制发烧碟有许多竟然出自家庭作坊,用业余设备与业余技术制作完成,原母带的声音处理就已惨不忍 睹,无论如何用现在业界标榜的发烧母带储存、脉波调变数字转换(D

  irectStreamDigital;

  DSD)等技术来补救生产母带,都无济于事。那堆破烂的声音遭遇内地绝大多数压片厂的廉价金属材质母版,根本 无法与正规CD生产玻璃母版的反射细密度相提并论。更糟糕的是生产母带处理的电频,通常都不稳定并有严重的误差。

  如此之多的加工问题,如何压制出合格品质的发烧碟呢?“发烧”二字被随意冠名,无须家里坐拥价值百万的音响, 用电脑聆赏即可,令人叹为观止。

  以“发烧”之名包装出时尚华服,很能唬人,且迅速蔓延开来,成为时下唱片市场最热卖的商品,真是离奇、怪异、 荒诞。

  这样的事千万别让外人知道,要不然会很丢脸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